邵氏兄弟的邵氏家族专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灯红酒绿,霓虹林立,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电影淘金家中的一员。1925年,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既没有黑帮靠山,也没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宁波帮”吃苦耐劳的天性。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一批批财大气粗、激流勇进的电影公司都在岁月流逝中解体了,惟有不事旁骛专心拍片的天一公司最终存活下来。并在之后的颠沛流离中逐渐演变成“邵氏兄弟”,成就了一代“东方好莱坞”传奇。邵逸夫说,“天一”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只眼盯着艺术,一只眼盯着商业”。它早期的电影基本上是以“时事”和“稗史”题材为主,这符合最广泛的国民性。它投拍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强调道德感化和佛理点悟,完全是一部针对当时现实的醒世之作。“天一”因为这些影片大赚其钱,为以后更大的发展累积了资本。“天一”的迅速成长威胁到了当时的其他几大影片公司。“明星”公司的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等公司组成“六合影片影业公司”,试图挤垮“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正是由于六合围剿,“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电影帝国。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前者由邵逸夫主管,主营制片业务;后者由邵邨人主管,只经营戏院以及影片发行。1959至1979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当时实施的计划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子。在香港电影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风雨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但现在,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得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邵氏兄弟是谁
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电影事业家 代表作:《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
邵氏几乎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家族,自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立天一影片公司,到今天已有整整八十年的历史。邵氏家族中投入电影发展的兄弟四人,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和邵逸夫,分工各自不同,管理职责明确,当属于家族企业中的典范。在邵逸夫的经营下,邵氏兄弟公司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时代,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几乎独霸香港影坛,网罗了李翰祥、张彻等电影人才,更创建了完备的现代制片工业体系,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邵逸夫摆出偶像李小龙的造型。邵氏兄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家族,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几乎独霸香港影坛。
转自百度百科
邵氏电影公司的四大导演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楚原:港台第一导演、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楚原是第一武侠导演,在影坛掀起一股奇情武侠热潮,有句俚语,没演过楚原武侠电影的,不算电影演员。
邵氏公司拍过哪些电影
14乾隆下江南(李翰祥作品) 13倾国倾城(李翰翔作品) 12乾隆君臣斗智(李翰祥作品) 11乾隆下扬州(李翰翔作品) 10乾隆皇与三姑娘(李翰祥作品) 09妲己(岳枫作品) 08武则天(李翰祥作品) 07潘金莲(周诗禄作品) 06武松(李翰祥作品) 05王昭君(李翰祥作品) 04杨贵妃(李翰祥作品) 03瀛台泣血(李翰祥作品) 02垂帘听政(李翰祥作品) 01火烧圆明园(李翰祥作品) 恐怖惊悚片系列 15鬼画符(刘家荣作品) 14魔(桂治洪作品) 13降头(何梦华作品) 12师兄撞鬼(刘仕裕作品) 11邪斗邪(桂治洪作品) 10邪(桂治洪作品) 09邪完再邪(桂治洪作品) 08鬼眼(桂治洪作品) 07香港奇案(程刚,何梦华,华山作品) 06油鬼子(何梦华作品) 05茅山僵尸拳(刘家良作品) 04香港奇案4~5(桂治洪作品) 03香港奇案2~3(桂治洪、华山作品) 02人皮灯笼(孙仲作品) 01连体(麦灵芝作品) 神话科幻片系列 14盘丝洞(何梦华作品) 13西游记(何梦华作品) 12日劫(楚原作品) 11红孩儿(张彻作品) 10星际钝胎(章国明作品) 09观世音(申相玉、林元植作品) 08济公(程小东,杜琪峰作品) 07妖魂(楚原作品) 06神通术与小霸王(张彻作品) 05哪吒(张彻作品) 04第三类打斗(张彻作品) 03铁扇公主(何梦华作品) 02蛇王子(罗臻作品) 01猩猩王(何梦华作品) 艳情风月片系列 29窥情(陈安琪作品) 28爱奴(楚原作品) 27爱奴新传(楚原作品) 26风月奇谭(李翰祥作品) 25男与女(蔡继光作品) 24丑闻(李翰祥作品) 23怨妇、狂娃、疯杀手(吕奇作品) 22唐朝豪放女(方令正作品) 21应召名册(程刚作品) 20女人面面观(吕奇作品) 19丹麦娇娃(吕奇作品) 18面具(张曾泽作品) 17徐老虎与白寡妇(李翰祥作品) 16李小龙与我(罗马作品) 15港澳传奇(李翰祥作品) 14欲焰狂流(罗臻作品) 13桃色经纪(孙仲作品) 12红楼春梦(邵氏全体导演) 11红粉煞星(孙仲作品) 10捉奸趣事(李翰祥作品) 09风流韵事(李翰祥作品) 08三十年细说从头(李翰祥作品) 07追女36房(吕奇作品) 06少女潘金莲(李翰祥作品) 05毒女(何梦华作品) 04女集中营(桂治洪作品) 03声色犬马(李翰祥作品) 02金瓶双艳(李翰祥作品) 01骗财骗色(李翰祥作品)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8-04 21:30 这太少吧 我今天看武侠电影人物志 何梦华的这里就不全 比如血滴子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04 21:38 133通天小子红枪客(孙仲作品) 132铁旗门(张彻作品) 131夺棍(袁浩泉作品) 130冰天侠女(罗维作品) 129杂技亡命队(张彻作品) 128倚天屠龙记大结局(楚原作品) 127倚天屠龙记(楚原作品) 126文素臣(薛群作品) 125影子神鞭(罗维作品) 124武林圣火令(鲁俊谷作品) 123五虎屠龙(罗维作品) 122来如风(郑昌和作品) 121黑蜥蜴(楚原作品) 120洪拳小子(张彻作品) 119唐山五虎(罗马作品) 118圆月弯刀(楚原作品) 117如来神掌(黄泰来作品) 116洪拳大师(唐佳作品) 115玉罗刹(何梦华作品) 114火并(楚原作品) 113请帖(孙仲作品) 112群英会(张彻,岳枫,程刚作品) 111侠客行(张彻作品) 110天龙八部(鲍学礼作品) 109连城诀(牟敦芾作品) 108魔殿屠龙(楚原作品) 107无翼蝙蝠(楚原作品) 106七侠五义(徐增宏作品) 105豪侠传(程刚作品) 104虎胆(罗维作品) 103盗兵符(申江作品) 102御猫三戏锦毛鼠(刘家良作品) 101洪文定三破白莲教(罗烈作品) 100广东十虎与后五虎(张彻作品) 99飞刀手(张彻作品) 98插翅难飞(楚原作品) 97三闯少林(唐佳作品) 96碧血剑(张彻作品) 95方世玉与洪熙官(张彻作品) 94大杀四方(张彻作品) 93侠士行(何梦华作品) 92独臂刀王(张彻作品) 91飞狐外传(张彻作品) 90新飞狐外传(刘仕裕作品) 89洪拳与咏春(张彻作品) 88神打(刘家良作品) 87方世玉与胡惠乾(张彻作品) 86萧十一郎(楚原作品) 85十二金牌(程刚作品) 84弟子也疯狂(刘家荣作品) 83背叛师门(鲁俊谷作品) 82清宫大刺杀(程刚、华山作品) 81残缺(张彻作品) 80钟馗娘子(何梦华作品) 79烂头何(刘家良作品) 78少林与武当(张彻作品) 77血滴子(何梦华作品) 76冷血十三鹰(孙仲作品) 75刺马(张彻作品) 74风流断剑小小刀(孙仲作品) 73情侠追风剑(何梦华作品) 72荡寇志(张彻作品) 71玉面侠(严俊作品) 70六指琴魔(龙逸升作品) 69出笼马骝(罗马作品) 68马哥波罗(张彻作品) 67铁罗汉(严俊作品) 66英雄无泪(楚原作品) 65鹰王(张彻作品) 64边城三侠(张彻作品) 63鹿鼎记(华山作品) 62教头(孙仲作品) 61楚留香(楚原作品) 60蝙蝠传奇(楚原作品) 59新独臂刀(张彻作品) 58五毒天罗(楚原作品) 57五郎八卦棍(刘家良作品) 56神刀(程刚作品) 55游侠情(龙逸升作品) 54铁手无情(张彻作品) 53独臂刀(张彻作品) 52大刺客(张彻作品) 51金燕子(张彻作品) 50天下第一拳(郑昌和作品) 49陆阿采与黄飞鸿(刘家良作品) 48洪熙官(刘家良作品) 47少林三十六房(刘家良作品) 46十八般武艺(刘家良作品) 45霹雳十杰(刘家良作品) 44螳螂(刘家良作品) 43断魂谷(罗维作品) 42陆小凤之决战前后(楚原作品) 41十字锁喉手(何梦华作品) 40十二金钱镖(徐增宏作品) 39南少林与北少林(张彻作品) 38陆小凤传奇之绣花大盗(楚原作品) 37决杀令(孙仲作品) 36十四女英豪(程刚作品) 35金毛狮王(何梦华作品) 34赤脚小子(杜琪峰作品) 33杨过与小龙女(华山作品) 32大醉侠(胡金铨作品) 31魔剑侠情(楚原作品) 30红粉动江湖(鲁俊谷作品) 29书剑恩仇录(楚原作品) 28双侠(张彻作品) 27鹰王(张彻作品) 26杀绝(华山作品) 25大侠沈胜衣(楚原作品) 24游侠儿(张彻作品) 23电影香江之刀光剑影 22电影香江之功夫世家 21流星蝴蝶剑(楚原作品) 20水浒传(张彻作品) 19少林寺(张彻作品) 18保镖(张彻作品) 17十三太保(张彻作品) 16大旗英雄传(张鹏翼作品) 15帮规(徐小明作品) 14小毒龙(岳枫作品) 13萧十一郎(徐增宏作品) 12南北少林(刘家良作品) 11天下第一剑(潘垒作品) 10埋伏(何梦华作品) 09大刀王五(张彻作品) 08清宫启示录(鲁俊谷作品) 07天蚕变(鲁俊谷作品) 06天蚕变之布衣神相(鲁俊谷作品) 05少林五祖(张彻作品) 04白玉老虎(楚原作品) 03三少爷的剑(楚原作品) 02浣花洗剑(楚原作品) 01天涯明月刀(楚原作品)麻烦采纳,谢谢!
邵仁枚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1924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制片兼导演;老二任编剧;老三担任编剧和影片发行,最小的邵逸夫在三哥的帮助下担任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 邵仁枚 1926年,邵仁枚带着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邵氏兄弟公司"与"天一公司"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的电影王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邵氏影业受到严重打击,惨澹经营,艰难度日,最终被迫关闭。 1950年,邵邨人收购南洋影片公司,建立"邵氏父子公司"(SS)。 1958年,与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自此,"邵氏父子公司"经营戏院和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公司"主管制片业务。称霸香港电影市场二十余年。1985年3月2日,邵仁枚因病逝世。香港大学建有邵仁枚楼以纪念邵氏家族对大学的捐献。 代表作品 监制作品 泣荆花 (1934) 黎夫人(1936) 乡下佬探亲家 (1937) 江水东流(1960) 鱼水重欢(1960)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 千娇百媚(1961) 金喇叭(1961) 隔墙艳史 (1961) 丈夫的秘密(1961) 花田错(1962) 杨贵妃 (1962) 白蛇传 (1962) 红楼梦(1962) 武则天 (1963) 閰惜姣 (1963)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 凤还巢(1963) 女人与小偷(1963) 血手印(1964) 血溅牡丹红(1964) 万花迎春(1964) 山歌恋(1964) 山歌姻缘(1965) 鱼美人(1965) 鸳鸯剑侠(1965) 小云雀 (1965) 心花朵朵开(1965) 西厢记 (1965) 兰屿之歌(1965) 红伶泪(1965) 毒玫瑰(1966) 女秀才(1966) 铁扇公主(1966) 何日君再来(1966) 边城三侠(1966) 盗剑(1967) 黑鹰(1967) 菁菁(1967) 青春鼓王(1967) 黛绿年华(1967) 明日之歌(1967) 催命符(1967) 铁头皇帝(1967) 兰姨(1967) 铁观音(1967) 欲海情魔(1967) 神剑震江湖(1967) 三更冤 (1967) 独臂刀(1967) 观世音(1967) 女巡按(1967) 船 (1967) 神刀(1968) 狐侠 (1968) 金燕子(1968) 落花时节(1968) 虹 (1968) 红辣椒(1968) 女侠黑蝴蝶(1968) 谍海花 (1968) 寒烟翠(1968) 玉面飞狐(1968) 女儿国(1968) 千面大盗(1968) 玉罗刹(1968) 色不迷人人自迷(1968) 燕娘(1969) 裸尸痕 (1969) 猎人 (1969) 欲焰狂流(1969) 三笑(1969) 人头马 (1969) 保膘 (1969) 毒龙潭(1969) 十二金钱膘 (1969) 死角(1969) 椰林春恋 (1969) 春蚕(1969) 阴阳刀 (1969) 钓金龟(1969) 独臂刀王(1969) 青春万岁(1969) 千面魔女(1969) 豪侠传(1969) 杀机 (1970) 女侠卖人头(1970) 江湖三女侠(1970) 报仇 (1970) 春火(1970) 荒江女侠 (1970) 鬼屋丽人 (1970) 玉女亲情(1970) 双喜临门 (1970) 金衣大侠(1970) 五虎屠龙(1970) 遗产伍亿圆(1970) 裸情 (1970) 那个不多情(1970) 龙虎斗 (1970) 大罗剑侠(1970) 鬼门关 (1970) 凤飞飞(1971) 血酒天牢 (1971) 冰天侠女(1971) 夜合花(1971) 哑巴与新娘(1971) 鬼太监(1971) 火并 (1971) 我爱金龟婿(1971) 金印仇(1971) 女杀手(1971) 血符门(1971) 来如风(1971) 芳华虚度(1971) 夕阳恋人(1971) 大决斗(1971) 五枝红杏 (1971) 新独臂刀(1971) 剑女幽魂 (1971) 钟馗娘子(1971) 怕老婆是大丈夫 (1971) 隐身女侠(1971) 拳击 (1971) 大内高手(1972) 鬼新娘(1972) 林冲夜奔 (1972) 霹雳拳(1972) 亡命徒(1972) 落叶飞刀(1972) 群英会(1972) 四骑士(1972) 娃娃夫人(1972) 大军阀(1972) 马永贞(1972) 少奶奶的 *** (1972) 快活林(1972) 壁虎 (1972) 香港过客(1972) 太阴指(1972) 爱奴(1972) 小毒龙(1972) 风雷魔镜(1972) 丹麦娇娃(1973) 叛逆 (1973) 一乐也(1973) 警察(1973) 牛鬼蛇神(1973) 埋伏 (1973) 毒女(1973) 盗兵符(1973) 黄飞鸿(1973) 愤怒青年(1973) 大海盗(1973) 鬼眼 (1974) 蛇杀手(1974) 声色犬马(1974) 太极拳 (1974) 成记茶楼 (1974) 欲魔(1974) 黄飞鸿义取丁财炮(1974) 艳女还魂(1974) 朱门怨(1974) 五大汉(1974) 早熟 (1974) 天网 (1974) 捉鼠记(1974) 洋妓 (1974) 舞衣(1974) 面具(1974) 神打(1975) 恶霸(1975) 荡寇志(1975) 降头(1975) 的士大佬(1975) 血滴子(1975) 中国超人(1975) 大哥成(1975) 女金刚斗狂龙女(1975) 倾国倾城(1975) 扭计祖宗陈梦吉(1975) 膘旗飞扬 (1975) 长发姑娘(1975) 吃人井 (1975) 流星蝴蝶剑 (1976) 毒后秘史(1976) 赌王大骗局(1976) 蛇王子(1976) 拈花惹草(1976) 洞房艳事 (1976) 天涯明月刀(1976) 飞龙斩(1976) 乾隆皇奇遇记(1976) 死囚(1976) 少林寺(1976) 奸魔(1977) 三少爷的剑(1977) 明月刀雪夜歼仇(1977) 人蛇鼠(1977) 风花雪月(1977) 绝不低头(1977) 洪熙官(1977) 楚留香(1977) 猩猩王(1977) 射雕英雄传(1977) *** 名册(1977) 佛跳墙 (1977) 庙街皇后(1977) 笑傲江湖(1978) 乌龙济公(1978) 五毒(1978) 萧十一郎 (1978) 子曰:食色性也 (1978) 射雕英雄传续集(1978) 螳螂 (1978) 老夫子奇趣录(1978) 残缺 (1978) 小楼残梦(1979) 差人大佬搏命仔(1979) 孔雀王朝(1979) 圆月弯刀 (1979) *** 与纯情(1979) 鬼叫春(1979) 麻疯怪拳 (1979) 金臂童(1979) 怨妇、 *** 、疯杀手 (1980) 大杀四方(1980) 醒目仔 (1980) 打蛇(1980) 邪 (1980) 碟仙(1980) 恶爷(1980) 碧血剑 (1981) 大大小小一家春(1981) 肋女正传 (1981) 追男仔(1982) 追女三十六房(1982) 导演作品 泣荆花 (1934) 马介甫(1935) 黎夫人 (1936) 出品人作品 七金尸 (1974) 踩线(1981) 打雀英雄传(1981) 红粉动江湖(1981) 尸妖(1981) 人皮灯笼(1982) 楚留香之幽灵山庄(1982) 柠檬可乐(1982) 社会活动 邵氏兄弟都喜欢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与邵逸夫最亲厚的三哥,虽字"山客",常用的却是本名"仁枚"。 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 到1937年抗战前,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 1958年,邵仁枚与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逸夫互为补充。据说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大导演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老板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六十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 可惜,如今诸般善名荣耀只归邵逸夫一人独享,"最佳拍档"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