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为飞行做出过什么样的牺牲?
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秦桂芳和伍竹迪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事。秦桂芳说:当年,我们进了航校,领导要我们写保证书,5年不谈个人事情,我写保证书说一辈子不谈婚论嫁,被领导批评后改过来了。我们当时都想,只要能让我们开飞机,我一辈子不结婚都可以。我们想,我们是开路者,我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国家是否培养女飞行员的问题,关乎妇女在航空道路上能否越走越远的问题。伍竹迪边回忆边说,到1956年,领导说可以谈朋友了,我们才找对象结婚。当年,为了保证能尽快重返蓝天,伍竹迪在女儿出生30天便给她断奶。后来,伍竹迪回忆说:我度过40天产假后,回到部队,第一次飞行就是送氧气瓶救灾。从北京到包头再到呼和浩特,前后飞了11个小时……因为长期与孩子分离,伍竹迪与年幼的女儿再次见面时,女儿竟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有人问伍竹迪的大女儿:“这是谁呀?”女儿好奇地看了一眼伍竹迪,然后奶声奶气地回答:“胖大嫂。”当时,伍竹迪感到十分辛酸。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她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她只能把对女儿的内疚深深埋藏在心底,继续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上驾机飞翔……那时候,新中国建立不久,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还很重,首代女飞行员不仅担负着开天女杰的使命,还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男女都一样”。
中国哪个飞行员牺牲最大?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伟奉命执行对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的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任务,美侦察机不仅多次无视中方发出的警告,还在飞行中突然大转向,撞毁中国战机,致使飞行员王伟失踪,后查明王伟在座机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
王伟落海后,海军及地方有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克服海上恶劣环境和复杂气候等困难,连续奋战了14个昼夜,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王伟同志安危的牵挂之情,强烈谴责美方侵犯中国主权的霸道行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在执行这次任务时,王伟坚毅果敢,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
2020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天,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带领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
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年仅36岁的陈陆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2009年2月9日晚21时许,位于北京的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大火持续燃烧六个小时,初步查明火灾由烟花引起。警方已对周边道路实施管制。地铁十号线中断运营,10日早晨8时恢复运营。凌晨二点多,6名消防官兵在救火中受伤送医。
凌晨1时30分,红庙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建勇因抢救无效牺牲。从现场救出30多名伤员,送北京各大医院救治。
2021年4月16日12时许,北京市丰台区永外大红门西马厂甲14号院储能电站南区发生火灾,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消防救援站接到命令到场处置,灭火救援攻坚组队员陈刘飞、曹群同志冒着高温浓烟深入电站院内抵近侦察。
在设置移动炮阵地阻截火势、防爆降温过程中,身后的电站北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发剧烈爆炸,造成陈刘飞、曹群同志不幸壮烈牺牲。
有关中国飞机先驱冯如的事迹是怎么样的?
冯如,广东恩平人,我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被美国报纸称为“东方莱特”。他当年驾驶的“冯如一号”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我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以冯如试飞载人飞机为标志,我国航空事业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历程。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人冯如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一号”飞机,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中华民族也由此开启了中国航空史的元年。2009年5月25日,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许其亮提出,冠名冯如为“中国航空之父”当之无愧。中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纪念冯如,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全社会关注空天领域建设发展的热情有着积极的意义。1909年9月21日,冯如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一号”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南郊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他的这次飞行,距莱特兄弟开创人类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仅仅晚了不到六年。1912年冯如因飞行事故牺牲,享年仅29岁。短暂的生命,却给中国的天空留下闪电般的光亮。他不仅是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飞机设计家、第一个飞机制造家、第一个飞行家、第一个飞机制造企业家、第一个革命军飞机长,还是第一个认识飞机有战略价值的人。冯如以其短暂的一生,做出了非凡的伟业,他的精神品格,至今感召、启迪着后人。他研制成功的飞机,是第一架无外国人指导而完成的载人动力飞机。据史料记载,他的飞机汲取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莱特型”飞机的优点,在机翼、起落架、机体结构等方面,作了许多独特的改进,最终成就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冯如型”飞机。他第一次飞行的高度、距离都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其飞行水平堪称当时世界一流。1912年8月25日,在国内作飞行表演时,冯如因飞机操纵系统失灵,失事牺牲。弥留之际,他仍支撑着把失事原因告诉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冯如提出了一系列航空强国思想,认为“吾军用利器,莫飞机若”,“倘得千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空军专家董文先说:“外国人称冯如为‘东方莱特’,我认为他还是‘东方杜黑’。”冯如虽然比杜黑晚出生几年,但两人同时期对航空发展前景有着近乎相同的敏锐观察和对飞机价值的深刻认识,这样的远见卓识,十分难能可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著名航空动力学专家刘大响,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冯如当时的创举。他说:“冯如研制飞机比莱特兄弟晚了几年,但他并没有因为起步较晚就完全依赖于简单的仿制,也没有采用相对较成熟的双翼机结构,而是瞄准当时比较先进的单翼机结构。事实证明,这个选择符合飞行器技术发展的趋势,也为冯如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大响院士说,创新精神是“冯如精神”中对当今社会最具现实意义,最应被传承、倡导和发扬的精神之一。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个哥哥先后夭折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年只有12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30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3位华侨青年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8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功。 终于,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3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为了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冯如回到广州,他要亲自驾机飞行表演以唤起民众的注意,动员社会各界为制造飞机出力。 不幸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机突然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依然是祖国、是事业、是飞机、是他飞向蓝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