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理小故事

时间:2024-10-13 11:00:11编辑:奇闻君

禅理故事

禅理故事5篇 禅理故事1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   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禅悟心得: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作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果活了一辈子,连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都没搞清楚,又何谈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够忙碌、够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人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于是便有了诸多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何苦再把别人的烦恼加诸于自己身上呢?   要开心每一天,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觉悟”。如何去做呢?借一双佛眼,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活着,只要能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就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实,活得从容,活得快乐。 禅理故事2   唐朝时有一位崇信法师,他的师父是道悟禅师。   他在禅师身边待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   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师父说道:“我来到这里之后,你还没有指示我禅修心要。”   师父却说:“从你来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问:“你是怎么指示的?”   师父说:“你端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吃;你向我磕头,我就低头领受。哪一样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听了师父的开导,低下头,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你如果当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会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间,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着,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逍遥自在地过日子,随缘随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并没有其他的高妙之处)” 禅理故事3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   七里望着眼前年轻的强盗,平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钱在对面桌子的抽屉里,你自己去拿。”说完继续诵经。   待他把经诵完后,又叮嘱说:“年轻人,不要把钱拿光了,明天我还要交一些税款。”   这个强盗依言在抽屉里留下了一点钱,拿起大部分钱正准备离开,七里和尚交待说:“年轻人,收人家的礼物应该说声谢谢。”   那个强盗向他致谢后走了。   数天后强盗被捕,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交待自己所抢劫过的人家,其中包括七里在内。   当七里被叫来时,他说:“这个年轻人不是强盗,至少据我所知,确是如此。钱是我给他的,他已谢过我了。”   这个强盗最终被判刑,在狱中他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过。   刑满释放后,他立即前来叩见七里禅师,请求收他为徒 禅理故事4   禅一样讲究成佛,因为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很多和尚为了这可能会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他们并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种心境,不可妄求,否则只会越修离佛越远。   青年时候的马祖就是如此,幸好,他还有一个得道的师父怀让。   那时,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佛堂前的花儿开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没注意到;甚至连木鱼声,他都听得快没有感觉了。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里。   这些都被师父怀让看在眼里,过了很久,怀让准备开导他了。   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回答干脆利落,不带任何迟疑。   怀让不声不响,从墙边拿起一块砖头,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就磨了起来。   起初,马祖没有注意到。当他注意到了时,完全被老师的行为吸引了。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作什么呀?”   怀让若无其事地说:“我磨砖头作镜子啊。”   “磨砖也能作镜子?怎么可能呢?”   怀让却并不惊奇,仍然语调平缓。他说:“磨砖头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就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这道理就好比人们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看到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弹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合。你执着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禅悟:   禅要不执着、禅无定法。无论是参禅,还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体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样只能是背道而行。成佛也是禅师的一大追求,只是禅家的佛已经没有神圣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的,他就在你开悟的瞬间。 禅理故事5   自立法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良宽的禅师,在山上用茅草搭建了一座茅蓬,一个人居住在那儿修苦行。   在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云高月朗,月儿似洁白的玉盘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独自漫步到山中赏月。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下手的机会。这天他发现禅师离开了,认为是个好机会,便立即闯入茅蓬行窃。谁知进屋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因为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怎么会有让小偷看得上眼的东西呢?小偷自认倒霉,于是空着手跑了出来。   小偷正要下山,恰巧良宽禅师回来了,小偷与宽禅师碰了面。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什么也没说,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已经夜深,一阵山风吹来,使人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见他衣衫单薄,唯恐着凉,于是将自己身上的袈裟御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并很温和地对他说:“朋友啊!辛苦你了,今天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小偷接过袈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良宽禅师望着他的背影,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自言自语地说道:“啊!如果我能够把这光明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那该多好啊!” 小偷听到了这句话,心中为之一震,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茅蓬门外,看见他的袈裟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那儿。这个小偷从此革面洗心,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光明,只是被过多的私欲所障蔽,人性变得浑浊起来,因此也就有了对物质的占有与掠夺,有了争斗和盗窃。良宽禅师用宽容的态度和施舍的行为教化小偷,用智慧的语言感化小偷,取得了明显效果。

禅理故事

禅理故事(5篇) 禅理故事1   唐朝时有一位崇信法师,他的师父是道悟禅师。   他在禅师身边待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   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师父说道:“我来到这里之后,你还没有指示我禅修心要。”   师父却说:“从你来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问:“你是怎么指示的?”   师父说:“你端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吃;你向我磕头,我就低头领受。哪一样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听了师父的开导,低下头,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你如果当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会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间,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着,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逍遥自在地过日子,随缘随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并没有其他的高妙之处)” 禅理故事2   禅一样讲究成佛,因为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很多和尚为了这可能会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他们并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种心境,不可妄求,否则只会越修离佛越远。   青年时候的马祖就是如此,幸好,他还有一个得道的师父怀让。   那时,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佛堂前的花儿开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没注意到;甚至连木鱼声,他都听得快没有感觉了。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里。   这些都被师父怀让看在眼里,过了很久,怀让准备开导他了。   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回答干脆利落,不带任何迟疑。   怀让不声不响,从墙边拿起一块砖头,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就磨了起来。   起初,马祖没有注意到。当他注意到了时,完全被老师的行为吸引了。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作什么呀?”   怀让若无其事地说:“我磨砖头作镜子啊。”   “磨砖也能作镜子?怎么可能呢?”   怀让却并不惊奇,仍然语调平缓。他说:“磨砖头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就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这道理就好比人们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看到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弹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合。你执着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禅悟:   禅要不执着、禅无定法。无论是参禅,还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体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样只能是背道而行。成佛也是禅师的一大追求,只是禅家的佛已经没有神圣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的,他就在你开悟的瞬间。 禅理故事3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   七里望着眼前年轻的强盗,平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钱在对面桌子的抽屉里,你自己去拿。”说完继续诵经。   待他把经诵完后,又叮嘱说:“年轻人,不要把钱拿光了,明天我还要交一些税款。”   这个强盗依言在抽屉里留下了一点钱,拿起大部分钱正准备离开,七里和尚交待说:“年轻人,收人家的礼物应该说声谢谢。”   那个强盗向他致谢后走了。   数天后强盗被捕,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交待自己所抢劫过的人家,其中包括七里在内。   当七里被叫来时,他说:“这个年轻人不是强盗,至少据我所知,确是如此。钱是我给他的,他已谢过我了。”   这个强盗最终被判刑,在狱中他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过。   刑满释放后,他立即前来叩见七里禅师,请求收他为徒 禅理故事4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   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禅悟心得: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作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果活了一辈子,连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都没搞清楚,又何谈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够忙碌、够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人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于是便有了诸多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何苦再把别人的烦恼加诸于自己身上呢?   要开心每一天,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觉悟”。如何去做呢?借一双佛眼,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活着,只要能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就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实,活得从容,活得快乐。 禅理故事5   自立法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良宽的禅师,在山上用茅草搭建了一座茅蓬,一个人居住在那儿修苦行。   在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云高月朗,月儿似洁白的玉盘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独自漫步到山中赏月。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下手的机会。这天他发现禅师离开了,认为是个好机会,便立即闯入茅蓬行窃。谁知进屋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因为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怎么会有让小偷看得上眼的东西呢?小偷自认倒霉,于是空着手跑了出来。   小偷正要下山,恰巧良宽禅师回来了,小偷与宽禅师碰了面。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什么也没说,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已经夜深,一阵山风吹来,使人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见他衣衫单薄,唯恐着凉,于是将自己身上的袈裟御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并很温和地对他说:“朋友啊!辛苦你了,今天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小偷接过袈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良宽禅师望着他的背影,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自言自语地说道:“啊!如果我能够把这光明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那该多好啊!” 小偷听到了这句话,心中为之一震,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茅蓬门外,看见他的袈裟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那儿。这个小偷从此革面洗心,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光明,只是被过多的私欲所障蔽,人性变得浑浊起来,因此也就有了对物质的占有与掠夺,有了争斗和盗窃。良宽禅师用宽容的态度和施舍的行为教化小偷,用智慧的语言感化小偷,取得了明显效果。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视窗,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   1: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著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2:寂静的天空   返程前,手机已没电。所有的牵绊,不得已都要放下。独自登上列车,从成都到郑州,一个昼夜轮回里,孤单是我唯一的盛宴。   火车穿过城市与村庄,穿过山涧,穿过荒原。我坐在窗前,无喜亦无忧,看长长的河流,看野外桐花半落,也看见一只鸟,安静地停在墓碑上。   我的面前,放著一杯可冲饮奶茶。是她送的,我不忍拆开包装。这么想,又觉得矫情,可我真是喜欢她——那样温婉而高洁的女子,又是庄严而慈悲的法师。   她是成都高山寺的主持,法名一晴。自幼体弱多病,三岁入了空门,方渐渐好了。这么说,我想起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来形容她,真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一晴法师很久了。一位作家朋友采访高山寺归来,感慨不已:“要复兴那样一家寺院,谈何容易!真是难为她了,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悲心!”她的确年轻,刚过三十周岁。研究生毕业后,她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市中心的寺院常住,她却选择来到偏远的高山寺—— 一座在地震中严重毁坏的观音禅院。   我对重建寺院没有概念,却对一晴法师心生好奇。读过她的文章,文思灵动,悲心如月。我中红楼的毒颇深,从来偏爱女子,何况是这般脱俗高才的人儿?   五一时,朋友告知,高山寺正组织佛法班活动,若去倒是好时机。我便只身前往了,并不潇洒,手机上关怀或担忧的简讯,自登车便不曾停止。   初见她,是在后山的瓦砾堆里。她身材娇小,穿着宽大的僧袍,正和工人商议事情。不便相扰,我正欲绕行,她却远远地合掌,微笑。心中一凛,似在哪里见过这般情景?忙点头问好,再转身急急离去,有些仓皇。对她,竟是心存敬畏。   寺院规模不大,却极雅致,飞檐交错,文竹相映。朋友说,能发展到此真不容易,一年前都是废墟,全凭法师和她仅有的一位弟子里外操劳!我点头道:“幸而已接近尾声,以后可尽享清闲了。”朋友看我一眼,深叹口气:“世人哪知她们的悲心?这才是开始啊!”   晚上,终于和法师聚在一处。谈及经历,她坦言,自幼随香港师公长大,性格孤僻,除了出家,似乎也无别路可走。我无声地笑了,黛玉妙玉,哪个不是孤僻的性子?   问及寺院规划,她的弟子轻问:“师父,我来说吧?”她微笑着点头。她的弟子说,寺院建设困难重重,以后任务更加艰钜,但不管多难,她们都会坚持下去。以后要定期开办佛法班,同时发展慈善事业,援助贫困老人和儿童,还要开展义诊活动,带动当地形成良好的民风。说这些时,一晴法师安静地坐在旁边,手捻佛珠,偶尔做些补充。   我在寺里住了两天,由于工作缘故,不得不提前离开,遂向一晴法师辞行。她知我乘车要一昼夜,再三叮嘱小心。整理好了行囊,临出寺院,又见她匆匆赶来,特地赠我一如意,还有一杯奶茶,并无多话,只说:“以后要常来啊!”我点头,再点头,心中满溢感动。   火车在轰隆中前行,我在听一首蒙语民间歌曲,《ongmanibamai》,出自专辑《寂静的天空》。歌词并不懂,却极喜欢歌里意境。移目苍穹,云来了,又去了,雾霭漫漫,尘埃散尽,千百万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唯有虚空依然。人呢?在这缤纷多变的尘世间,什么是你永恒的守护?   这一世,注定是红尘中人,为情痴,为爱困,奔波劳碌是宿命。而在人生旅途中,庆幸认识了这么一个女子,她选择山居,守着清贫,守着晨钟暮鼓,只为实现心中的大愿。   3: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点选下页检视更多相关内容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佛学经典哲理小 故事 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1: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 游泳 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2:寂静的天空   返程前,手机已没电。所有的牵绊,不得已都要放下。独自登上列车,从成都到郑州,一个昼夜轮回里,孤单是我唯一的盛宴。   火车穿过城市与村庄,穿过山涧,穿过荒原。我坐在窗前,无喜亦无忧,看长长的河流,看野外桐花半落,也看见一只鸟,安静地停在墓碑上。   我的面前,放着一杯可冲饮奶茶。是她送的,我不忍拆开包装。这么想,又觉得矫情,可我真是喜欢她——那样温婉而高洁的女子,又是庄严而慈悲的法师。   她是成都高山寺的主持,法名一晴。自幼体弱多病,三岁入了空门,方渐渐好了。这么说,我想起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来形容她,真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一晴法师很久了。一位作家朋友采访高山寺归来,感慨不已:“要复兴那样一家寺院,谈何容易!真是难为她了,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悲心!”她的确年轻,刚过三十周岁。研究生 毕业 后,她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市中心的寺院常住,她却选择来到偏远的高山寺—— 一座在地震中严重毁坏的观音禅院。   我对重建寺院没有概念,却对一晴法师心生好奇。读过她的 文章 ,文思灵动,悲心如月。我中红楼的毒颇深,从来偏爱女子,何况是这般脱俗高才的人儿?   五一时,朋友告知,高山寺正组织佛法班活动,若去倒是好时机。我便只身前往了,并不潇洒,手机上关怀或担忧的短信,自登车便不曾停止。   初见她,是在后山的瓦砾堆里。她身材娇小,穿着宽大的僧袍,正和工人商议事情。不便相扰,我正欲绕行,她却远远地合掌,微笑。心中一凛,似在哪里见过这般情景?忙点头问好,再转身急急离去,有些仓皇。对她,竟是心存敬畏。   寺院规模不大,却极雅致,飞檐交错,文竹相映。朋友说,能发展到此真不容易,一年前都是废墟,全凭法师和她仅有的一位弟子里外操劳!我点头道:“幸而已接近尾声,以后可尽享清闲了。”朋友看我一眼,深叹口气:“世人哪知她们的悲心?这才是开始啊!”   晚上,终于和法师聚在一处。谈及经历,她坦言,自幼随香港师公长大,性格孤僻,除了出家,似乎也无别路可走。我无声地笑了,黛玉妙玉,哪个不是孤僻的性子?   问及寺院规划,她的弟子轻问:“师父,我来说吧?”她微笑着点头。她的弟子说,寺院建设困难重重,以后任务更加艰巨,但不管多难,她们都会坚持下去。以后要定期开办佛法班,同时发展慈善事业,援助贫困老人和 儿童 ,还要开展义诊活动,带动当地形成良好的民风。说这些时,一晴法师安静地坐在旁边,手捻佛珠,偶尔做些补充。   我在寺里住了两天,由于工作缘故,不得不提前离开,遂向一晴法师辞行。她知我乘车要一昼夜,再三叮嘱小心。整理好了行囊,临出寺院,又见她匆匆赶来,特地赠我一如意,还有一杯奶茶,并无多话,只说:“以后要常来啊!”我点头,再点头,心中满溢感动。   火车在轰隆中前行,我在听一首蒙语民间歌曲,《ongmanibamai》,出自专辑《寂静的天空》。歌词并不懂,却极喜欢歌里意境。移目苍穹,云来了,又去了,雾霭漫漫,尘埃散尽,千百万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唯有虚空依然。人呢?在这缤纷多变的尘世间,什么是你永恒的守护?   这一世,注定是红尘中人,为情痴,为爱困,奔波劳碌是宿命。而在人生旅途中,庆幸认识了这么一个女子,她选择山居,守着清贫,守着晨钟暮鼓,只为实现心中的大愿。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3: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上一篇:彩虹的微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