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10 23:45:51编辑:奇闻君

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收集:嵇毙飞 编辑:茉莉花仙子
本知识点包括:1、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法”的教案 2、求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某一课的详细教案 3、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4、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计划 5、有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吗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知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全册教案,共7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知识拓展:

1:【有一个矩形纸片ABCD,AB=2,BC=4,点E在BC上,如果以AE为折衡将制片翻折,边AB正好落在对角线AC上,求BE的长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边上的一点,PE垂直于BC,PF垂直于CD,E、F分别是垂足,求AP=EF梯形ABCD中,AD】


知识要点归纳:

在AC上截一段长为AB的线段AF,连接EF,必有EF垂直AC.而EF乘上AC再乘1/2为三角形AEC的面积,该面积也等于AB乘上CE再乘1/2,CE=BC-BE,BE=EF,由此可以算出BE

分太少了

2:【求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会的帮忙写下例子啊!详细点...】


知识要点归纳: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演示边讲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是怎样算的?(教师演示)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3.练习反馈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

猜你喜欢:

1: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法”的教案

提示: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4÷2= 9÷3= 6÷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

2:求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某一课的详细教案

提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百度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 ‍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2-3 教学目标: 1、 通过现实的数...

3: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提示:百度文库里面有好多。自己搜索下载就可以了。 如:http://wenku.baidu.com/view/0dd47435561252d380eb6e98.html?re=view

4: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计划

提示: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

5:有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吗

提示: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

上一篇:澳大利亚国旗图片

下一篇:世界上最美的花,美到令人窒息!,寻找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