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心传是什么?说尽人间道
如今这个时代,早就已经忘却对我们这片土地和千古繁衍的族群至关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统”。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词之后就是满脑子的问号,然后就会生出冷漠,然后悲哀便愈发明确。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曾绘出中华道统的传承谱系,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皋陶伊尹傅说,孔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那时已近千年,后世的圣贤固然也有,近代以来呢?
何为道统,要回答便要回到源头与根本。好在那里还在,即使蒙了厚厚的尘。
此时方知,我们曾有过“十六字心传”。它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道统之源,开启后世百代传承;凡论道统,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这十六字,有如标示本源来处的祖宗牌位。因为这种分量,又被称为“中华心法”。
这便是尧舜禹三代圣王禅位之时所授受与托付,《古文尚书·大禹谟》中那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诘屈聱牙是因古老,不明觉厉是因分量。因为太过精深凝练,千年来解读各异,却千年未息。既是心传与心法,或许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诠释,更切真味。
在《重修山阴县学记》文中,他以大段文字专说这十六字: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不必全读懂,阳明先生仅告诉我们看去寻常的几件事——
道心,不过率真赤诚;人心,只是欲心杂念。同情帮助别人是道心,求取赞誉是人心;饿了吃渴了饮是道心,追求吃香喝辣是人心。前者因为诚而开放活泼,后者因为欲而扭曲自封;道心因此精微而无所不在无时不起,人心所以而走向虚伪与危机。
道心人心,是说因果。
惟一,庄子言“道通为一”,道心即是一心;惟精,怕此心不一而修专一工夫,佛家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抱朴守一,正是工夫落脚处。
惟精惟一,是谈修行。
“道无不中”,即是中庸;得中庸在心,依而行之,不偏不邪,能出能入,方能“一于道心而不息”,便是“允执厥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最能比肩佛道的精深概念,最是中庸;十六字心传,则是中庸总源。
允执厥中,是言境界。
寻常之中,最不寻常;寥寥四句,堪破人间;十六字里,说尽所有。终究,只落在一个“心”字。我们于是才懂得,阳明所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是何真意。
尽心,却是多么难;躁动不止,所求无数,如何可尽。欲望是人千年的绝症,如今则正步入膏肓。“人心惟危”还有另一种解释,人心险恶;这说的,便是症状。
这个时代,有人叹国人失了根。何为根,怎失去,终究模糊。当这“根”具象为十六字,我们才摸到实在,却已斑驳枯冷。道统曾是颗颗滚烫的心,如今已成块块冰冷的石。十六字心传说尽人间道,人间道中又有这时间流转后更甚的言外之意。
这个时代,有人呼唤回归传统。如何回归,回到哪里,也是模糊。十六字心传则明白告知我们,传统不在心外,只在自己心中与依行。看得到,便知来路;做得到,面见先圣。
其实这十六字还可更凝练、具象、可触,便是阳明心学归根到底教人的三个字,致良知。良知在内,便是清明;良知现外,乃成和合。只是这二字古来稀缺,从前摸到一手血,如今已是烂见骨。
说来无用,而撞破南墙,也只能回到这句:道统,是华夏族群的最终依止;良知,是国人的最后归宿。十六字心传未曾失传,就别让成了绝学。
人间道,道人间;人道间,无间道。佛言无间地狱,又说立地成佛。
十六字心传是什么意思?
这是中华十六字心决。含有所有中国治国世间法和修行出世间法得总纲。是说给悟道的人听的,助其护国安民,和修已成道。历史上很多圣贤君主和名人,是悟道修行之人。所以能人天感应,国泰民安。同时帮助有根性的善良人悟道成道。和打磨出治国安邦之才利益天下。悟道的人,才可以真正修道,然后可以洞察天下众生心,惟能使人心安定,不出现危难的后果。第一句就涵盖无穷治天下妙法,不是几句话能全部一一阐述。唯有悟道之人。才可真正开始修道。微一字真空妙有。非文字强行解释一相。惟精惟一中精一字,都是证得无为法的修行人才可以用好,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区别。是世间法把控的程度。一这个字,道德经里有阐述道生一,指的就是这个一,修行自己真心本性回归方面的。允执厥中是具体指导世间治天下和修行自己的具体方法。也是悟道后修证无为法的人,才可以学习和修证。慢慢学习运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十六字心传的解释
十六字心传的解释(1).指《书·大禹谟》中“ 人心惟危 , 道心 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十六个字。 宋 儒把这十六字看作 尧 、 舜 、 禹 心 心相 传的个人 道德修养 和治理 国家 的 原则 。 任继愈 等《 中国 哲学史》第六篇第六章第四节:“ 朱熹 等认定这十六个字是 尧 舜 禹 三圣 相传的道统的 真传 。以后 宋 儒称为‘十六字心传’。”参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 (2).借指 传家宝 。《儿女 英雄 传》第三四回:“﹝ 安 老爷 ﹞满脸堆欢的向公子道:‘此我三十年前故态也,便是里头这几件 东西 ,也都是我的青毡故物,如今就把这份衣钵亲传给你,也算我家一个“十六字心传”了。’” 词语分解 心传的解释 ∶禅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以师徒 心心相印 传授佛法 ∶泛指 世世 代代相传的学说详细解释佛教语。犹言以心传心。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递相授受。见 唐 希运 《传心法要》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这十六个字就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是说人心不可靠、潜藏危险。“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人心“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不一而足。(李颢:《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 “道心惟微”是说道心非常微妙。“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道心的微妙,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衬托出道心的微妙。 “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允执厥中”就是要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