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隐贤镇

时间:2024-10-22 12:28:06编辑:奇闻君

隐贤镇历史沿革的介绍

古称百炉镇,为三国曹操军营遗地,因当时行军打仗支架数百火炉炼制兵器而得名,唐朝时著名儒人董绍南(史称董子)隐居于此,后更名为隐贤镇。 隐贤镇是寿县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地处寿县西南边陲,北接迎河镇,南邻六安马头镇,西与霍邱县彭塔乡的“西隐贤集”隔河相望。“东隐贤,西隐贤,隐贤集街心能跑船。”这首童谣生动地描述了隐贤镇的地理特点。 追寻起古镇的历史,几乎全部与淠河相关。由于淠河的分割,历史上隐贤曾 “鸡鸣狗吠听三县”。就是在今天,淠河仍是寿县和霍邱的界河。同时,淠水长流又给这里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隐贤因得淠河舟楫之便利,南承皖西货物,北达淮水东西,商业、手工业发达。到三国时,曹操为备赤壁之战,率领数十万大军由此经过,并派驻人马在此操练,囤积粮草,炼制兵器。后曹操中了吴国的诈降计,被吴蜀联军打败,在这里留下了数百座打造兵器的火炉,百姓便把这里称作了“百炉镇”。至唐时,著名才子董昭南中举后,到京城考进士,未中,乘舟沿淮顺淠溯源而上,来到百炉镇隐居攻读。在京期间,董昭南曾与文学家韩愈等名士互慕其名,诗词唱和,交往深厚,韩愈曾作《嗟哉董生行》、《送董昭南序》等诗文相送。隐居百炉镇后,董子行侠仗义,慈爱乡里,道德品行,有口皆碑。当地后人敬仰他,便把百炉镇更名为隐贤镇,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明代这里已成为江淮一带的重点商埠,不少具有儒商雅称的徽商来到这里置业经营,更加带动了小镇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水路交通,该镇与正阳关镇并列为寿县两大水上重镇。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初见成效,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安居乐业。

安徽寿县隐贤镇建于哪个朝代

  安徽寿县隐贤镇,建于三国时期。但其镇名,却源自唐朝。
  寿县隐贤镇古代叫百炉镇。三国时期,曹操曾经驻军于此。在三国时期,行军打仗离不开兵器铸造。在这一代,曹军曾经架起上百座铁匠炉,冶铁并打造兵器,这一代遂被称为百炉镇。
  到了唐朝,大儒董绍南曾在这里隐居。董绍南之后,这里遂被称为隐贤镇。
  隐,就是隐居。
  贤,是董绍南。


上一篇:思域本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