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时间:2024-10-23 10:23:26编辑:奇闻君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的图书目录

||| 引言 人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1第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8第一章 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8激励与表现呈“倒U形关系” 8三名参与者,谁会拿到最多的游戏奖金? 10面对巨额奖金的诱惑,表现为何大失水准?15损失厌恶与对年终奖的预期16高额奖金是一柄双刃剑 17决胜时刻,MVP球员比一般球员投篮命中率更高? 19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22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24第二章 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28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28薪酬待遇与工作成果,你更看重哪一个? 29反寄生的鹦鹉和饥肠辘辘的老鼠 30“意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34你愿意组装多少个乐高玩具? 35扣针的生产与《摩登时代》 41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 43第三章 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44为什么我们喜欢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宜家家具? 44烤炉里的诀窍和70/30烹饪法则 44自己折的千纸鹤看上去更漂亮 47为什么我们愿意购买高价的定制商品? 50谁家的孩子更聪明、更可爱? 51有过程,更要有结果 53努力付出也是一种享受 55第四章 自我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57这个创意是我想出来的! 57谁的解决方案最可行? 58爱迪生手中的“牙刷” 62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64第五章 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寻求正义和公平的对待? 63“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人类的本能 67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任和报复 66向银行家扔烂西红柿 68被劣质的售后服务严重激怒的客户 69一个12秒电话引发的两种行为表现 72报复的口口相传和恶性循环 74你想报复的到底是谁? 76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客户的报复? 78“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80报复是痛苦,而非愉悦82因报复而成功的企业家82第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83第六章 适应的法则:如何提高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83人体拥有奇异的适应能力 83疼痛耐量取决于痊愈的希望 84幸福感会持续多久? 89“快乐水车”与幸福指数 92幸福感和厌恶感的“中断测试” 9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98第七章 美丽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做你的终身伴侣? 101面目全非的少年 101是否有女孩愿意与我约会? 102灵与肉的激烈战争,谁是胜者? 102郎才女貌与适应性择偶 104你会选择和谁约会?107美貌不是择偶和幸福婚姻的唯一标准 110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机会 113第八章 市场的失灵: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 114剩男剩女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普遍问题 114在线约会的有效性微乎其微 116斯科特的在线约会故事 119普通约会与在线约会的结合体——虚拟约会 120用行为经济学解决择偶市场失灵的问题 123第九章 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126杰西卡与卢旺达屠杀 126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把钱捐给谁? 127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 129理性思维让我们缺乏爱心 131钱应该花在哪里? 132如何激励人们向重大灾害的受害者伸出援手? 134第十章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136我们的行为都会被情绪左右 136自我羊群效应和情绪层叠 139最后通牒游戏:应该怎样分配这笔钱? 141复合型羊群效应对决策的长期影响 143独木舟与夫妻关系 146第十一章 非理性的教训: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149是什么在左右我们做出重大决策? 149专家与政策的非理性 152致谢 157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的内容简介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适用于: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想学习经济学却不懂传统经济理论的人,学生、职场人士,喜欢猎奇的读者。

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如何从自我做起谈诚信的论文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辩题爱国主义不应该强调理性或非理性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和接班人。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和国际冲突的加剧,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在大学生爱国行为现状中表现较为突出,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教育 和引导大学生的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理性因素,而在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现状,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效性,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正确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引导大学生的爱国行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借鉴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当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非理性 因素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反思非理性因素影响大学生爱国行为的成因,提出运用非理性因素来规范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对策。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对爱国主义、大学生爱国行为、非理性因素、非理 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要素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阐释;第三部分,分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现状的影响,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现状进行了归纳,厘清了 对大学生爱国行为影响的非理性因素三要素,剖析了非理性因素影响大学生爱国行为的成因;第四部分,提出运用非理性因素影响大学生爱国行为的有效对策,从营 造优良的爱国环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爱国心理品质的培育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上一篇:培训公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