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什么意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不与人争长斗短,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同他争斗。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原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创作背景: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分上下两篇,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什么意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只有那些不与人相争的人才能在世间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成就,因为他们能够以谦虚、平和、和善的态度去待人处事,避免了无谓的争斗和矛盾。【出处】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原文节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不自我炫耀,所以更加显眼;不自命不凡,所以更加引人注目;不自夸口,所以有所成就;不自高自大,所以受人尊敬;只有不与他人争斗的人,才能获得天下无敌的地位。 【赏析】这段文字告诫人们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是应该保持谦逊,不要自我炫耀,不自命不凡,不夸耀自己的能力。只有不与他人争斗的人,才能获得无敌的地位,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以整个世界的利益为重,从而成就更为伟大。这个道理也可以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更加谦虚、懂得尊重他人,以达到更好的结果。【创作背景】《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由老子所著,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争斗激烈,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不争的美德,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更加和谐地相处。 【注释】夫唯不争:只有不与他人争斗的人。明:有所发光,容易被人所看见。彰:显扬,引人注目。伐:夸口,自吹自擂。矜:高傲自大。【生活启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不争的态度,那么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曾经因为过于争强好胜而遭受到挫折和失败,但是当我学会了放下一些固执的想法和争夺胜利的欲望后,我变得更加轻松自在,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工作竞争、人际关系等等,如果我们过于争强好胜,总想着要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和忘记自己真正的目标,这样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争斗之中,最终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和成就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不争的态度,就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内心平静,思考更明确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不争的态度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宽容、谦虚、不争的人相处和合作,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在团队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并取得更好的成绩。总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提醒我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争不抢,不急不躁,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平静和幸福,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和成就。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什么意思
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对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意思
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一、出自: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译文: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出处:老子《道德经·第二章》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扩展资料: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万物皆由道产生,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还明确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以自己为法的。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把"道"置于天之上、之先,又认为天道自然无为,这种思想,对反对以天为主宰的有神论有一定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