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时间:2024-10-25 08:31:49编辑:奇闻君

万历怠政经过:万历晚期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他先采取非常手段,摆脱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的影响和控制,万历皇帝最重要的政绩就是进行了“三大征”,表现出一定的魄力和能力。但是,万历皇帝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而是居功骄傲,怠于政事,从励精图治到消极怠政。 万历十四年九月,万历帝因病连日免朝,给内阁的解释是“头晕眼黑,力乏不兴”,服药之后依然“身体虚弱,头晕未止”,不但无法上朝,祭祀太庙也无法亲自前往。万历十四年后,万历帝就开始连续不上朝。李太后年纪渐大,对明神宗也实在无力再管束。 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万历帝。万历帝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二十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 万历十七年元旦后,万历帝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的元旦万历帝再也不视朝。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阁臣王家屏次日再上一本,自请罢官。 万历帝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万历帝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万历帝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 *** 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最后万历帝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强到金銮殿上,许多朝臣都没见过皇帝一面,导致国力衰退。 万历帝在位期间另外两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是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起源于万历三十八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摸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另外一项政争是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万历帝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不过万历朝的亮点则是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何会是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对于年仅24岁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来说,是十分平静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国内有点天灾和瘟疫以外,基本上太平无事,和后来的许多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实在是太过于平淡无奇的一年。大明朝可圈可点的事件也就是:这一年大明王朝的神宗万历皇帝不上朝理政了!而且这一不朝,一下子延续了二十多年。然而,现在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万历十五年时却会发现,当时的平静中蕴含着暴风雨的来临,只是年轻的万历皇帝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而已。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许多小事,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小事,酿成了日后的狂风暴雨。万历不上朝,原因多了,这儿不谈,只谈其影响。想一想,一个帝国的元首居然不上朝,什么事都不管不顾,换了别的朝代简直不敢想像。但在明朝,尤其万历一朝却不必大惊小怪。其父嘉靖一朝,只因信道迷恋药物,就利用严党(严嵩)徐党(徐玠)和太监们所谓的三权分立制约,在幕后理政治天下了。万历登基时年齿尚幼,又有一个传奇名相兼太子老师大学士张居正,一切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万历选择怠政倦政似乎情理之中,甚至也不失为一个以退为进的策略。但,帝王不上朝,象征国家的首领几十年不露面,这一现象的背后,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于理法不符,于制不合。张居正把持朝政十多年,集皇权相权军权于一身,但名不正言不顺,最后走向整个文官集团的对立面。其不得善终就早已埋下了伏笔,这只是张居正的个人政治命运。而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因此埋下了深深的隐患。1587年,大明首辅张居正已经去世五年了,由张居正倡导的“一条鞭法”改革基本结束,而对于他本人的清算也算是到头了。这一年,一个叫申时行的人成为大明首辅,此人没有张居正的干练,却有着一手“和稀泥”的本事。他通过“和稀泥”,让张居正时代改革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暂时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是请注意,矛盾只是被缓解,而没有得到解决,将来的某一个点上,这些矛盾将会集体暴发,彻底要了大明王朝的命。1587年,大明朝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在这一年孤独的死去。他把一世的清名留给了后人,自己带着孑然一身离世,他的死没有在大明朝掀起任何波澜,然而海瑞的去世却意味着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的彻底终结。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直言弊政,官员们只是坐视党争而长叹,眼见宦官专政而无奈。1587年,沿海倭患不息。而这一年,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无战不胜,却也敌不过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东南沿海失一支柱,在当时,年轻的万历皇帝没有觉得什么,但是很快他就会发现,戚继光的死实际上带走了大明朝军人的魂。1587年,世界的另一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展开对英格兰的战争,世界历史也正因此要翻开新的篇章。无敌舰队的出现,将极大改变世界的历史,而当时年轻的万历皇帝,躲在深宫中,自然对这一切毫无所知。而大明这时对外闭关锁国(不再郑和下西洋)。万历十五年,就这样平静而安宁的过去了,万历皇帝享受着歌舞升平的世界。他不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而现在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最安静的时刻。名震后世的戚继光是位孤独的将领,清正廉洁的海瑞成了古怪的模范官僚。透过这位皇帝、五位大臣、普通的一年,见微知著,大明王朝大厦的坍塌,从这一年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什么?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明朝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中国和欧洲的整体情况。《万历十五年》主要就是通过讲述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来展现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的故事。《万历十五年》透过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深刻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制度极其腐化的政治环境下,任何人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无论是锐意改革的张居正,还是正直无私的海瑞,都无法改变现实的。《万历十五年》其他情况简介。《万历十五年》选择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主要人物来解剖。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主要人物的传记, 每部分都像是写某一个人,但作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人和事,其叙述的人和事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中央集权制度、内阁制、科举制、文官制度、朝服特点、丧礼程序等等。

《万历十五年》到底讲了什么?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主要思想《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关节点,在历史的脉络中延伸,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大事与人物着手,记叙了明朝中晚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开始走向衰败的迹象。作者指出,“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是从这些细枝末节的中,作者认识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历史的关节点。

上一篇:电脑手柄游戏下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