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与振动的区别和联系
振动与波动的联系和区别如下:有波动就一定会发生有振动,而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振动是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结果。振动与波动的区别是振动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是指某一物理量的扰动或振动在空间逐点传递时形成的运动形式。而我们将某一物理量的扰动或振动在空间逐点传递时形成的运动形式称为波动。其中波动主要运用于无线电波、光波、X射线等领域,而振动原理广泛应用于音乐、建筑、医疗、制造、建材、探测、军事等行业。波动学说的建立:17世纪,R.胡克和C.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惠更斯曾利用波前概念正确解释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这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的光学现象,例如F.M.格里马尔迪首先发现光遇障碍物时将偏离直线传播,他把此现象起名为“衍射”。胡克和R.玻意耳分别观察到现称之为牛顿环的干涉现象。这些发现成为波动光学发展史的起点。17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光的微粒说(见光的二象性)一直占统治地位,波动说则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直到进入19世纪后,光的波动理论才得到迅速发展。
波动与振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所作运动的不同振动能量是指一个孤立的系统在某固定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波动能量是振动能量在连续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此时介质中所有质元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2、研究对象的不同振动是以某个质点的运动状态为研究对象,波动是以整个介质为研究对象。联系:有一定相位关系的振动的集合就是波动,由于介质中的质元与周围的质元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能量随着波动过程在质元间不停地传递,所以,介质中质元的能量随波动过程会不断地变化。这与孤立的简谐振子保持其总能量不变是不同的,在波动过程中永远存在着能量的“流动”,波的能量从波源出发,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因此,波动过程就是能量传播的过程,即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形式。扩展资料:对于小振幅重力波,单位界面铅直水柱内的势能为:e=1/2ρgζ^2沿波峰线单位宽度一个波长内的势能:Ep=1/16ρgH^2λ,式中ρ是海水密度,H为波高。取波峰线方向单位宽度,自表至波动消失处(深水波),一个波长所具有的动能为:Ek=1/16ρgH^2λ可见在一个波长内,波动的势能与动能相等,总能量为E=1/8ρgH^2λ,它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即波动的能量以波高的平方增长。以上为波动的总能量,至于能量的时空分布,在海水内部是不断变化的。事实上,由于波动随深度迅速减小,因此总能量主要集中在水面附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谐振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