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及其它
花了大半个月时间才读完影印本《大唐西域记》。知道这本典籍很久了,如今才一窥真章。
《大唐西域记》记录的是唐三藏法师私向西行,一路经印度,新疆,二十年里的所见所闻,其中记录了百余国家的风土人情,兼有佛教典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佛教文。
关于此书作者,宋影印本每卷前都写着“三藏法师 玄奘 奉诏译 大总持寺沙门 辩机 撰”,颇让人疑惑。奉诏译的是梵文佛典,《大唐西域记》应是唐文写就,为何还要译呢?撰者是手抄还是撰文?须知,唐朝尚无雕版印刷,上呈皇帝的必然要字迹精美的手书。况西行乃三藏之事,辩机并未参与,凭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也有人认为三藏是口述,辩机是润色。但这么多国家的风俗恐怕不是随口能说清楚的,必然有文字记录在先。于我之想,三藏法师以梵文随时记录,归国后整理译成唐文,再由辩机润色工整,抄写而成。
插一句,此辩机正是那与高阳私通被腰斩的“情僧”。犯了如此宗教和政治上的严重错误,居然没有被除名,幸甚。
再说此书体例,大体就是一个模子。此国名什么,多大,大都城多大,气候怎样,土地怎样,出产什么比较多,人民相貌如何,禀性如何,风俗如何,是僧多还是外道多。有什么佛教遗址,牵出一个佛教故事,有多少萃堵波,如何供佛,再往下走又到某国。某国的由来等等,以下类推。
说实话,看得多了颇有些闷。因为用词都不相上下。国名又长又难记,但词句工整典雅,通俗易懂,那些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各种灵异,往往把它当成故事集来看。
其实这本书实在不怎么出名,但据之发展,敷衍而成的《西游记》却是家喻户晓。三藏也从一个辛苦出游,栽誉归来,译经甚多,名播佛宗的法师,变成了一个面白体弱,懦弱无能,上马徒弟下马菩萨的唐僧。披着佛道的外衣,却写着神魔故事的《西游记》,仔细的看,明明是谤佛毁道的书才是。(明末小说里的那些和尚也是够够的了)
事实上,三藏法师西行,并没有官方同意,是"私出”,更没有成为“御弟”,倒是在高昌国倍受礼遇。西女国也真有一个,但不是饮子母河的水,而是与邻国交好,每年邻国遣丈夫来配(和亲另一种!)
通篇出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无忧王。我都算不出他究竟在印度境内建了多少萃堵波。他临死时受强臣逼迫,手中惟有半果,依然想着要布施众僧。我看了一下,无忧王似乎即是阿育王?一统印度全境的孔雀王朝主人。
最后一两卷的国家,都是先写地如何薄,人如何黑,性如何暴,质如何不好,但崇信三宝云云。我总是想,如果倒过来写,恐怕效果也是相反的吧。
习惯了看书记笔记,随手也记下了几个故事,还有一些喜欢的句子。对了,警察一词也是我头一回在典藉中看到(书看的少)。比如某城如狱,入者皆死。有僧不慎入,痛楚,佛发神力,引得国王亲看。狱主说国王当死。然后呢?你以为是弑君故事?不,国王说,规矩你定的,把你杀了就没这规矩了。狱主死…
还有一个,有城,内有500罗刹女,诱商侣为偶,厌则入牢,再诱新偶。其中一个梦神告之,众人连夜出逃。结果绝大多数被罗刹女以情骗回,这人意志坚定!那罗刹女被其他人嘲笑,于是飞身赶往这人老家,说他抛妻弃子,诬陷自己是罗刹女,众亲戚抱不平,让她住下。等商人回来一看,连忙说她是罗刹女,没人信他!商人又吵又闹,国王都惊动了,看其美貌,带进后宫…结果自然是血洗王宫,朝中无人。结果这商人倒被推为国王!…
我知我浅陋,只能看故事。
说到三藏西行,又想到鉴真东渡。再联想一下,自东汉明帝梦佛而建白马寺起,佛风东渐,流宕至今。这样一想,唐朝还真是热闹。从传说里少林寺助秦王始,三藏西行,鉴真东渡,空海来唐,几度毁佛,又比如,那位感业寺里出家的武才人。是盛世画卷里重重一笔。
再重回《大唐西域记》,仿佛又看到三藏法师辗转险地,几经劫难,花尽二十年时间,驮回几百部经书。 纵无神鬼仙魔,也是人间正道。其功不朽。
《大唐西域记》有何重要的历史价值?
《大唐西域记》内容的独特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使得它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志人志怪的题材方面。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大唐西域记》及民间传说并作艺术加工,终于写成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大唐西域记》体例严谨,文笔绚丽雅致,简扼流畅。他的记述似乎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全面的章法: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这些方面几乎都要涉及。田记述所见所闻,写景状物,语言简洁、生动,文辞绚丽。扩展资料:《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其记载的一百多个城邦、地区和国家中,有一部分在中国新疆境内。有关西域地区的古籍流传下来的不多。而《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载翔实,而且有的记载举世无双,足以弥补正史地理志、西城传记之阙。如关于于阗地区从中原输人并开始养蚕的最早记载,就见于《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书介绍的国家多数都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但该书并非历史人物传记。只是一部地理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是玄奘参谒名人故地、观看遗存文物时引发出来的。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尽管都与佛教有关,但对考察该国的政治状况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有什么影响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有什么影响,希望你喜欢。
大唐西域记的贡献影响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 历史 、 地理 、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 动物 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华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盂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大唐西域记》业已问世1300多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显示出这部着作的灿烂光辉。对于具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古代地理、宗教而言,此书是基本史料,7世纪前后印度混沌的历史地理,赖此书得以在幽暗中略睹光明、散乱中稍有秩序。
对印度某些佛教圣地进行历史考察或考古发掘,唯一的文献指导书就是玄奘的这部着作,印度对那烂陀寺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玄奘记载的正确无误。人们如果想了解阿富汗境内覩货逻(吐火罗)故国的地理布局、巴基斯坦境内健驮罗、乌苌地区情况、中国新疆和田 文化 遗址的分布等等,舍此书而无他求。因而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时常以此书为参照。印度的考古工作更是如此,1971——1974年印度考古学家在北方邦的比普拉瓦重新进行发掘,确认了这是玄奘书中迦毗罗卫的真正故址。
现在,国内外利用《大唐西域记》做局部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数更多。书中对印度历史上许多事件都有所记述,它对确定释迦牟尼生卒年代起过很大作用,卷5中关于戒日王的记载是研究中印关系的重要史料, 历史学 家据此还写成了多种研究戒日王的专着。书中对迦腻色迦王的记载,为这个 热点 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至于佛教史料,那就更多了。现在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古代印度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书,因为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任何其他书中都是找不到的。像《大唐西域记》这样内容丰富、记载国家之多、记载之翔实,就连玄奘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也没有一本书能够比得上它。实际上,玄奘所留下的这部地理学着作业已超越了中国的范围,今后必将在中外学术界有关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大唐西域记的主要版本
该书现存版本甚多,主要有:
①敦煌写本残卷;
②北宋福州本残卷;
③金赵城藏本残卷(以上三种见向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
④南宋资福寺本(《四部丛刊》影印本);
⑤明洪武南藏本;
⑥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点校本;
⑦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
⑧1911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出版的校本。该书还有英、德、法等国文字译本。
大唐西域记的序言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辑而成。全书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7年间之见闻录。
玄奘(602-664年),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他13岁出家,28岁时已在国内遍访名师,广泛学习了佛教各派著作,但同时疑问也越来越多,无法消除。玄奘认为,信奉不同经典的大师说法各异,就是宗奉同一经典的也各有所见,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大乘论》《 瑜伽 师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这些疑问不能通过钻研经论得到解决,因为经论是译本不是原本,由于翻译的不当,它本身就有错误;要解决疑问,只有前往印度学习原本,于是他决心西行求法。
贞观三年(627年),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在印度,玄奘遍访名僧,广泛参加各种 辩论 ,赢得了印度僧俗大众的崇高敬意。大乘教徒尊他为“大乘的神”,与他辩论最激烈的小乘教徒,也折服他高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尊他为“解脱的神”,他用过的 物品 被当时的印度人当做“佛迹”一样的圣物来崇拜。
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玄奘西行取经,往返17年, 旅行 五万里,以他的双足走出了一条沟通了东亚、中亚、南亚文明的通道,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罕见壮举。《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的实录。该书记述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内容全面系统,翔实生动,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广为传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古代印度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古印度人在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不十分重视历史的次序,也不十分注意历史的准确性。这就给后来印度古代史的研究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陷,同时也给近代考古工作带来了缺乏文字考证的困难。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极为精确、详尽地记述了自己游历一百二三十八国的见闻。内容涉及各国的疆域范围、城市大小、名胜古迹、历史 传说 、风土人情等等。甚至一座塔的高度,一所寺院的人数,他都准确无误地忠实记录。一千三百多年后的考古发掘证明,玄奘的记载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