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条件
长期以来,苏联的传统观点一直认 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完 成阶段,到30年代后半期,苏联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宣布1937年苏联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1942)是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开端。 可以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是发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和雏形。 斯大林的这一模式的基本战略决策是,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只给予低标准的满足,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高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当然,不可否认,斯大林时 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对于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当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之后,仍继续沿袭这种体制,显然是战略上的失策。 到50年代,问题暴露了出来。 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 1950年增加了12倍。 而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 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不快。 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暴露;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 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 城市中,副食供应不 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 农村情况更差。 有的农庄的工分只有 几戈比。 面对这一现实,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 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那个简单几句话概括历史条件呢 追答 就是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社会发展。 追问 哦哦谢谢 可以告诉我你的扣扣吗 那个你知道亚太经合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吗 追答 2313218487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内容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农业上,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民收入;允许农场职工和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工业上,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