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
【拼音】sū wǔ mù yá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出处】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
【解释】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有气节
【成语例句】
◎ 黄豆豆表演的一批经典作品,如《醉鼓》、《秦俑魂》、《苏武牧羊》等,拥有难以计数的"追星族",这些舞蹈知音紧紧追随着黄豆豆的演出踪迹,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有的甚至在剧场打出横幅,为心中的偶像热烈鼓噪,情景几近于世界杯球赛了。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扣留,要他投降。苏武坚贞不屈,无论单于怎样威胁利诱,都不为所动。单于没有办法,就让他到北海去牧羝(公羊),说要等这些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去,苏武在北海的冰天雪地里,拿着象征汉王朝的尊严和代表他身份的旄节牧羊,渴了就喝雪水,饿了甚至吃铺垫的毡子,就这样,他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年。十九年,旄节上面的毛都掉光了。匈奴一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武帝假说在上林苑射猎,射到一只大雁,在雁足上发现一封书信,知道苏武没有死,还在北海放羊。单于见事情败露,不得已将苏武放了回去。苏武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的精神,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他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人们把他的故事编成歌曲,代代传唱,歌名就叫《苏武牧羊》。这首箫独奏曲,就是根据这首同名歌曲改编的。
乐曲一开始,由古筝与二胡的颤音,营造出一片北国寒冬北风呼啸、大地冰封的凄凉景象。箫以低沉婉转的音调,奏起了《苏武牧羊》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的老人,在北风中踽踽独行。他抬头望着远处的天空,思念着故土。音乐逐渐转为激昂,老人回想起背信弃义的匈奴单于,想起自己十几年在北海的辛酸遭遇,他的心里充满了悲愤之情。但是,他的信念没有丝毫的动摇,宁愿老死荒郊,也决不向单于屈服。接着,箫奏出一段较为轻柔的旋律,苏武想起了从前在长安的情景,君臣相知、妻儿相伴,他的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
乐曲的旋律很优美,没有急风暴雨似的激昂愤怒,没有北风凛冽的肃杀,只是一片平和,而这平和之中,却蕴藏着无比坚贞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是这首乐曲的感人之处。
苏武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苏武被困匈奴后,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匈奴为了使苏武屈服,也使出各种残酷的手段来折磨他。苏武都顽强的坚持下来。他顽强的生命力,让匈奴人也不敢相信,以为他是神人。于是把他流放到环境更加恶劣的北海无人处牧羊。单于是想利用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的无比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也许,当他下定决心死不降敌的时候,他就做好了面对一切困苦的准备。扩展资料: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苏武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苏武死不负国、不辱使命、忠于大汉王朝的民族气节,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节操。苏武不被威武所屈、不被富贵所惑、宁死不降的执着精神表明了其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如草芥的独特品质。 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单于正是想利用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的无比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苏武活了下来。而且,坚持了十九年。苏武这种坚强不拔的品质正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巨人,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敬颂他。扩展资料:苏武到了北海,没有供应粮食,只能掘野鼠所储藏的果实吃。苏武拄著汉节牧羊,起居都拿着,以致节上毛全部脱落。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于_王到北海打猎。苏武会编打猎的网,矫正弓弩,于_王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物。三年多过后,于_王大病,赐苏武马匹、牲畜、服匿、穹庐。于_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冬天,丁灵人盗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再度穷困。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苏武回到长安。昭帝下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官拜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赐丝绸各二百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
苏武牧羊主要内容是什么
汉代班固《苏武牧羊》的主要内容: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白话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愿意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于是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这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产了奶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扩展资料:《苏武牧羊》这篇文章出自于汉代班固的《汉书》。创作背景: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便作了《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并改名为《汉书》。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