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辩五谷,武穆不读兵书”,真的是这样吗?
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孔子并不是真正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岳飞也并不是从来没读过兵书。所谓“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是如今民间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这句话,经常被一些人用来讽刺“书呆子”。这句话最早出自《恰同学少年》,是杨昌济大师的一句名言。他的原意,本来是想用这句话来激励我国伟人奋发图强,努力上进,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很多人“不学无术”的借口。他们经常引用这句话,来彰显一种“我文盲我骄傲”的自豪感。孔子真的“不辨五谷”吗?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来是出自于《论语》的一则故事;后来在战国末期,庄子和孟子的大辩论中,被庄子正式的“发扬光大”:他屡屡用这个典故来讽刺孔子“眼高手低”。但是孔子在《论语》中表述自己不懂庄稼,不懂种地的时候,是相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而言的。孔子本人毕生致力于钻研“周礼”和一些学术问题,他不太懂种田,本来也是人之常情。据《孟子》记载:孔子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孔子当年管过庄稼,而且管理的井井有条,他怎么可能会对其“一窍不通”呢!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也是孔子的自嘲,却被后世的人篡改了原意。至于“武穆不读兵书”的说法,则是出自于《宋史岳飞传》。早年间岳飞顶头上司宗泽曾经给予了岳飞不少阵图,让他在行军作战之际“按图索骥”就好了。岳飞却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就是光读懂阵法没有,真正想克敌制胜,还要随机应变才行。这只能说明岳飞反对死板的运用兵法,怎么可能得出岳飞“不读兵书”的结论呢?
“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这句话出自哪里?
这句话是2007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先生说的一段台词的其中一部分,说的是杨昌济先生在教育像年少时的主席这类严重偏科的学生时的观点。 01.世间大才少通才博学多才的杨昌济先生自1913年回国后,便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兼任了教育学、修身学两科的教员,是主席学习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他分别用孔子、武穆、爱迪生、拿破仑的例子,告诉大家严重偏科的少年时期的主席是成大事者,而他们大多都是少通才的这个道理。他一直认为毛是一个前程似锦的青年,心中有着非常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向《新青年》报推荐毛的作品,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主席日后的成功与他脱不了关系。02.恰同学少年《恰同学少年》是根据黄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主要讲述的是少年时期的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活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包括毛、杨开慧、蔡和森等新一代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春奋斗故事。他们不贪图名利,不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放弃,他们拥有着当代青年所没有的理想和斗志,是我们学习进步的榜样力量。很多老师都会在初中高中的时候要求我们去看这部电视剧,这不无道理。03.风华正茂说起主席,我们都知道他的伟大,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最敬爱的主席。但是少年时期的主席,其实跟我们一样都是未经历太多尘世,空有一腔热血的青年。在如何把热血化作现实,年轻时期的主席和他的小伙伴们给我们打了一个最好的样儿。这个社会永远少不了青年的力量,青年老去了又有一批新的青年成长起来,主席也说过,这个世界总归握在青年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