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四气调神》(第七章)
【第七章·摘录1】中医有个特点,不是学生找老师,而是老师上赶着追学生,说:“求求你啦,快跟我学医吧。”因为一个学生的根器、悟性、素质决定了他能不能学中医,能不能学好。所以,大家慢慢地学着正心、诚意、修身,你自己先慢慢做着这三步,机会自然会来。
【第七章·摘录2】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过程。人要得病的话,比如说得肝胆病,他是先得胆病,也就是外在的、露在外面的器官会先病。等它病得实在不行了,就会伤及到里面。就是先有腑病,再有脏病,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黄帝内经》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第七章·摘录3】克己复礼、严于律己的人,往往把很多不好的情绪、情感深深埋在心里,形成了一个个结,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个个隐患,最后爆发出一场大病
【第七章·摘录4】小肠,我们又叫“赤肠”,就是红热的意思。它的毛细血管特别丰富。中医认为小肠是泌别清浊的地方,就是说你吃进去的物质,它能分清别浊。食物消好了、化好了,变成了水谷精微,就被小肠吸收到体内,那些污浊、糟粕的东西,就被小肠运到了大肠。
所以正常情况下,小肠应该是火热的,温度很高的,我们说,心肠要热。小肠的温度高了,就给消化酶包括胆汁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工作环境。小肠一热,就把那些营养物质都化掉了,进一步转化成你身体需要的精血。小肠受寒了,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小鱼际呈青色的。
【第七章·摘录5】脏是“藏精气而不泄也”;而心是藏神的,
【第七章·摘录6】“阙”就是一个大门,它的位置在正中央,神阙是我们身体里的“皇帝”出入的地方。神门那扇“门”要比神阙小一点。很多人容易出神就是因为他的“小门”没关严。所以,在平时你要把它给关好了。
【第七章·摘录7】脾胃是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第七章·摘录8】有了不该有的东西叫“实”,没有该有的东西叫“虚”。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四气调神》(第六章)
【第六章·摘录1】学《黄帝内经》,我们一定要能够想到它的另一面, 我们看一个词的时候,应该要想到它的反义词。如果你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那你就想想与它相反的意思是什么?
【第六章·摘录2】“悟净”是说能悟到、看到有形的的物质;“悟能”是指能悟到气的境界,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悟空”则是能悟到“气”背后的东西,无中生有。
【第六章·摘录3】“恶气”分两种,在没有阳光照耀的情况下,阴寒、污浊的东西留在体内时间过长,就会生湿浊,这是一种浅表的“恶气”;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心情很压抑,活得很痛苦,这其实也是在制造“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