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红带子最高爵位
红带子经济待遇。清代觉罗和宗室每个成年男丁都可以获得每个月的赡养银,以清初的规定来讲,宗室每月银三两,每年米四十二斛二斗,觉罗每月银二两,每年米二十一斛二斗,可见待遇的差距。补充:觉罗就是努尔哈赤兄弟祖父觉昌安以下的子孙,系红带子。努尔哈赤和他兄弟的子孙是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的特点很多,具体有几样:1.爵位低下。很多人把亲王直到奉恩将军那套爵位称之为“皇族爵位”,而实际上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宗室爵位”,也就是说,觉罗是没有可能拥有这些爵位的。清代觉罗获得爵位,只能是跟异姓一样的那套公侯伯子男乃至恩骑尉。而且,清代觉罗的爵位普遍低下,目前笔者见过觉罗获得过的最高爵位可能是拜三(五祖包朗阿曾孙)的孙子莫洛浑,其死后被追赠为三等伯。另外子爵有三四家、男爵有数家,其余的普遍是闲散觉罗。清代宗室拥有爵位的比例是6%,觉罗则更低,估计低于2%,经常可以见到觉罗后裔在网上说自己家祖上是王爷贝勒云云,估计他家祖上听到都会害羞。2.多居东北、聚居村屯。清代宗室奉行两京居住制,即在北京或盛京居住,且不具有自主选择权。比如说A是个宗室,想自己搬家到盛京,这是不可以的,需要统一规划,另外必须住在“城里”,如北京便是现在的东城或者西城。觉罗在制度上也奉行这种制度,不过事实上,觉罗有相当一部分(甚至于近一半)都居住在沈阳周围的村屯之中,这种乡野的特性是宗室所没有的。3.补缺。清代官缺经常以汉缺(民缺)、满缺(旗缺)进行划分,到嘉庆时期又有了“宗室缺”,而觉罗显然与宗室缺无缘,只能补“满缺”。4.不用钦定字辈。与远支宗室一样,对于清代皇帝钦定的“胤弘永绵奕载……”这套字辈,是没有使用权力的。直到宣统年间,个别觉罗才开始自行使用钦定字辈,后来逐步放宽。到今日,很多觉罗后裔都用了钦定字辈,但其实其祖辈都是不用这个辈分的。
清代红带子指的是什么?能被封什么爵位呢?
红带子没有现成爵位,要想获得爵位,那就要跟其他大臣一样,靠立功来获取。清朝皇室成员分为宗室和觉罗两种。凡是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后代都是宗室,因其腰间系黄带子,所以又称黄带子。而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另外两个儿子,以及曾祖父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还有他们的后代,被称为觉罗,因其腰间系红带子,所以又称红带子。说白了,宗室是皇室近支,觉罗是皇室远支。既然你远,就别想要那么多好处了。宗室有独立的爵位体系,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2级。觉罗就没有独立的爵位体系了,也不跟着宗室爵位体系走,他们只能跟着异姓功臣一起竞争,通过立功搏得一个异姓功臣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体系分为9级,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除铁帽子王之外,无论是宗室,还是觉罗,爵位都是降等继承的,所以就有一些不思进取的,最后只能沦为闲散。皇室也不忍看着这些穷亲戚饿肚子,说到底丢的是皇室的脸面,于是开始推行养赡银制度。具体到闲散觉罗,也就是红带子的话,在养赡银制度下,每年会给银24两,给米二十一斛二斗,差不多2000多斤的样子。清代规定,凡是闲散宗室(黄带子)男性,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二两银子,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三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闲散觉罗(红带子)男性,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二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二十一斛二斗。清朝中前期,北京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开支大约为三十两银子。所以,这笔钱算是皇帝给这些远房皇亲国戚提供的一项低保,至少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