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十八世纪批判的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红楼梦》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一部宣扬真善美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挚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通过人性冷漠和温情的对比,超脱的美好生活和现实艰难的对比,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当然,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实现,而且在任何社会都很难真正实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扩展资料:《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义学的解释
义学的解释[free private school] 旧时一种免费学校,资金来源为地方公益金或私人筹资 详细解释 (1).讲求经义之学。 《后汉书· 儒林 传下·杨仁》 :“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2).指佛教教义的学说,如般若学、法相学等。 《陈书·徐陵传》 :“ 后主 在 东宫 ,令 陵 讲 《大品经》 ,义学名僧,自远云集。” 范 文澜 蔡美彪 等 《 中国 通史》 第三编第七章:“佛教在 南朝 重义学(讲义理),在 北朝 重禅学(坐禅)。” (3).旧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 《新唐书·王潮传》 :“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歛,遣吏 劝农 ,人皆安之。” 清 王韬 《征设乡义学序》 :“义学者,即以补官学之所不及。” 词语分解 义的解释 义 (义) ì 公正 合宜的 道理 或举动: 正义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 义务 。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 意义 。含义。 学的解释 学 (学) é 效法,钻研 知识 ,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 讥讽 人只知 模仿 ,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红楼梦是什么类型的
红楼梦是古典类型的小说。
“古典小说”顾名思义是主要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是一种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评价:《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作者介绍: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 ,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
清代名词解释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见《明史.选举志一》。清沿袭明制
基本就算个秀才吧
清宫的侍卫共划分为四个等级:头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从官职的品帙看,头等侍卫相当于正三品武官,其后依次为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按清朝军事的编制,头等侍卫大概相当于八旗军中的参领,二等侍卫相当于佐领,三等侍卫相当于护军。
那么最末一等为什么叫蓝翎侍卫呢?原来,在清代,官帽后的花翎是身份的象征。花翎使用孔雀的羽毛制成,颜色碧绿,在阳光下色彩流动,状如湖水。孔雀多生活于南方,被辽东的满族视为珍禽,常常用来赏赐功勋卓著的王公大臣,其中三眼花翎最为尊贵,连亲王贝勒也以佩戴三眼花翎为荣。清初对哪些官员戴什么样的花翎有严格的规定,越级佩戴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四等侍卫因为品帙太低,没有资格戴花翎,只能佩带用鹏鸟羽毛制成的蓝翎,因此又称为蓝翎侍卫。
建议: 现在老家谱很破旧了 建议整理后用白话文打印出来
义学的清代学址
关于邵原镇郝坡村“义学碑”特与文物局专家商榷尊敬的领导:2009年十月份,《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刊发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的文章《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与宗程家产一并用于兴办“义学”。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秦氏一族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据我多次前往郝坡村考察所得,发现该文存在八大“硬伤”。1、该文指出:“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此处叙述不恰当。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该义学碑,从广义上说,碑文不止六行,从狭义上来讲,碑文共一百六十五个字。该文所述:“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并不恰当。2、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 此处叙述不恰当。该碑碑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清初康熙年间的秦宗程乏子无后。只是提到,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如果结合秦氏家谱以及秦万里墓碑,可以大致推测出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在清初。【秦氏家谱记载,郝坡秦氏辈分依次为富、廷、汝、宗……,秦氏家谱又载,秦宗程配王、郭氏,(无人)。秦万里墓碑载:“……至富公移居下河西,茔卜于村南。厥后明季清初派分郝坡富公之元孙伦公即葬于兹”。富公是郝坡秦氏一世祖。富公之元孙伦公为三世,秦宗程为四世。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应为清初,断定“清初康熙年间,……”,尚缺乏相关文献资料印证】3、该文指出:“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并没有指出秦宗程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只是说:“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前年欲将此产每年余资兴立义学,未曾成立。后有族人伯珩、伯珣、伯诚、伯纲、学宽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据秦氏家谱载,伯字辈为十二世,学字辈为十三世。秦伯珩、秦伯珣生活于清末民初,秦伯珩、秦伯珣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 “宗程堂”与秦宗程定有着密切关系。但秦宗程并没有兴办‘义学’教育,郝坡义学始于民国初年,发起人是秦伯珩、秦伯珣、秦伯诚、秦伯纲、秦学宽等。而不是清初的秦宗程。4、该文指出:“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写道:恐其余资不足,秦公伯珣显善乐施。将万元号借贴一纸,计钱一百千施入宗程堂名下,以助学费之不绘。碑文并没有讲到“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5、该文指出:“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该义学碑落款处为:“程秀章撰文,石工姜承先 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上旬 毂旦”。由此可见该碑是由程秀章撰文的。并非该文指出的“秦家人特撰文立碑”。6、该文指出:“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 此处叙述不恰当。其实碑文说的非常明白,郝坡创办‘义学’是在民国初年,而非清代。更没有300余年的‘义学’历史。7、该文指出:“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此处叙述极不恰当。碑文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的记载。此句话纯属该文作者捏造!8、该文指出:“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此处叙述极不恰当。根据文献等考证,这句话应改为“这所清代秦家祠堂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尊敬的领导,我的以上观点,极不成熟,还望市文物局专家予以批评指正。谢谢!2013.10.5附报道全文: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作者:文/图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 来源:王屋晨风 字数:6132013年10月10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邵原镇郝坡村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和一通民国四年的“义学碑”。据考证,这是我市截至2014年发现的唯一一所清代义学及唯一一通民国“义学碑”。该清代“义学”校址位于东阳河西岸的邵原镇郝坡村正中。该校舍坐北面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主房和东西厢房3座。据村民介绍和文献记载,郝坡村的秦家祠堂就是清代的“义学”校舍。该校舍从清代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校舍仍保存完整。民国“义学碑”现存放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家大院东侧,碑高85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质,圆首。从石碑的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义学”楷体的碑额,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碑体文字清晰,保存完好。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对研究古邵州乃至济源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