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是怎样的?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我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便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民居形式,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
不是同一种建筑。一、材质不同1、围屋:砖瓦结构与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另外还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2、土楼: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二、分布地区不同1、围屋: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2、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三、历史起源不同1、围屋: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2、土楼: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为明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围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