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政治为什么会被规模还不如太平天国的武昌起义撼动?
武昌起义就规模来说,完全比不上太平天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一次革命者组织的小小的士兵暴动。但是这次规模很小的暴动,却迅速就造成了清王朝的灭亡。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加上后来的捻军起义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可以说当时的清政府遭遇到了全面的动摇。但是,尽管是全面的动摇,而且清朝政坛还正发生着慈禧夺权这样一件严重的事情,可是,整个清朝政府却并没有分崩离析,依然非常稳定。可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刻就发生了全国性的“独立”运动,各地军阀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中央政府的领导。同时,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那样,中国迅速就进入了诸侯争霸、军阀割据的局面。清朝政府内部也失控,权力被“权臣”袁世凯攫取。而袁世凯也趁机“顺应民意”,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从而结束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的统治。(武昌起义)那么,从太平天国起义到武昌起义,也就是半个世纪的时间,为什么前后的反差这么大呢?显然,这是两方面变化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的是民间老百姓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咱们先来说清政府内部发生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的高层虽然发生着从咸丰时代向慈禧时代的权力过渡,但是,整个朝廷内部还是比较团结的。因为皇帝是个小皇帝,而大臣们权力太分散,因此,整个朝廷内部,没人对慈禧太后的权威构成威胁。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这样一个事实,最终大家是接受了的,都觉得如果需要一位皇权统治者的话,当时的慈禧应该是最恰当的选择。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也还是充满敬畏的。地方政府中,不但有满族统治者,还是汉族统治者,他们都认可这一结果。尤其是汉族统治者,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他们正在经历清政府统治以来最好的局面,就是汉族统治者能够更有力也更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控整个国家的话语权,走上政坛高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说,汉族统治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上升期,因此,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问题上,相当卖力。实际上,太平天国最终之所以被镇压了下去,也是因为汉族统治者组建了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才起到了效果。清朝的正规军其实已经腐朽,没有什么用处了。但是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内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分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已经去世,新任的是一个小皇帝,而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并不大,无法掌控朝廷,整个朝廷内部,已经没有了一个向心力。实际上,就算慈禧还在,这种向心力也已经早就动摇了。由于外国列强的多次入侵,以及与中国签订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已经让慈禧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庚子事变的时候,地方督抚们都不愿意进京勤王,不愿意保护慈禧。由此可见,这时候的慈禧,已经不是40年前刚上台的那个慈禧了,已经不能把当时的中国凝聚起来了。(庚子事变)地方上老百姓的思维是什么变化呢?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南方的老百姓踊跃加入,不过北方的老百姓却相当厌恶,以至于林凤祥、李开芳北伐的时候,毫无群众基础,因此很快就遭遇失败。北方的老百姓为什么厌恶太平天国,这得力于清政府在宣传上对太平天国的妖魔化。由于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并且提出打倒孔庙,甚至进行严格的军事管理,实施男女分营等等。这就给清朝统治者攻击太平天国找到了借口,他们对太平天国的妖魔化,就获得了广大北方民众的信任。觉得只要“长毛”打来了,他们必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合力围剿太平天国的时候,大家都很卖力。但是到武昌起义的时候,人们的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清政府多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老百姓已经看到了这个政府的腐败无能,对政府已经没有信任感。比如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就是老百姓对政府和列强的不满和不信任,努力寻求通过强身实现自保。同时,当时的报章杂志兴起,信息和观点得到了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统治者已经无法操控民意,老百姓已经知道政府是个什么样的政府了。再加上清政府又不愿意实施改革,先是镇压“百日维新”,后来又搞假的“君主立宪”。这样一来,大家也都认定了,这是一个完全没希望的政府,自然就不会再支持它了。
武昌起义规模不大远远比不上太平天国为什么能直接撼动清朝的统治?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战争之前,西方国家普遍看好中国,“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因为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更强,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但是结果却是中国惨败,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因素造成的?黄海海战首先,我们先抛开当时海军实力对比,先来对比下两国的经济实力。经过几十年的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化已经远非中国可以相比。当时日本拥有10人以上的工厂为3019家,使用蒸汽为动力为675家。而清朝虽然也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然而工厂的总数只有24家,民间工厂也只不过100多家。因此,就算在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水师一时能够全歼日军,日本依然可以马上开工建设军舰补充。而清朝就没有这个生产力,一旦被击溃就没有重生机会。因此,从经济上来说,清朝就必败无疑。北洋水师再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考虑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进行了倒幕运动,地方的割据势力已经消灭,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而清朝呢,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地方团练迅速崛起,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些“军阀”后来领导了洋务运动,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国力。然而,这些水师毕竟属于军阀个人的资本,他们在战争一开始就设法保住这些资本,因而李鸿章选择避战,南洋和福建水师选择观望。而当时清朝的势力掌权者却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慈禧太后。从这一点来说,清朝也是必败。甲午战争地图另外,从两国的备战情况也可以分析。日本在战争前就已经周密地布置了战争计划:陆军牵制,海军迅速占领制海权。日本国内也是君臣一体,上下同心。而清朝则没有什么战争计划,甚至幻想英国等国介入调停。同时,清朝内部各派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在相互掣肘。直到日本发动了战争,清军才仓促应战。而在战争中,清流派为了限制北洋水师,拒绝为李鸿章提供支援。李鸿章总的来说,感觉清朝能够胜利的都是被清朝表面的庞大所迷惑,实际上清朝内部已经糜烂不堪。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才彻底被冲破。人们不再说中国文物制度如何的先进了,而是呼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或者民主共和制度。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和中国的近代化。
为什么清朝的骑兵无法打败外国列强的列兵
这个问题要牵涉到战术方面。
在马克辛重机枪出现前,欧洲国家大部分的步兵战术,奉行拿破仑时代的“密集型射击”战术。就是在阵地上摆开一个大兵团,正面射击冲锋。这种战术在对付骑兵或者是主力团时,。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战术。因为当时的科技比较落后,火枪的射击间歇非常长,弹药填装也十分麻烦。所以,在当时条件的限制下,拿破仑发明了密集型射击战术,通过大兵团列阵轮番射击,来解决弹药填装和射击间断的问题(俗称的“打排枪”)。
这种战术,欧洲国家一直使用到一战,直到马克辛重机枪的出现,将拿破仑的战术彻底粉碎后,欧洲国家的步兵战术才改用为分散队列,散兵出击为主,沿用到现在。反观八旗骑兵,战术单调,习惯于群体冲锋。而火枪不但在射程上,占有绝对优势,再辅以密集射击,强弱立见。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士兵的素质。当时八国联军的士兵,普遍都是在殖民地打过仗,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而八旗骑兵,军事素质不行。
为什么蒙古骑兵后来不行了,连满清都打不过?
满族本身就是草原民族,他们对于蒙古族骑兵的了解胜过其他民族。
而且蒙古族自从元灭亡以后,元顺帝带着剩下的兵马去了草原继续做自己的皇帝,但是朱元璋一直没放过他,令部下一直追击,元顺帝带着人东躲西藏了几年,最后还是死在了草原上。他死后蒙古族就分化成了三支,就是东西蒙古和兀良哈三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西蒙古,也就是瓦剌了。因为王振这个死太监,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中大出风头打趴下了明朝,差点攻入了京城。后来一直在明朝边界骚扰掠夺。不过原来一个民族分成了三支,实力自然也不能跟元朝相比了。
后来后金逐渐强盛,同是草原民族,后金一直蓄势待发,积攒了很多年,蒙古族自然比不上后金了。后金就是后来的大清朝。
清朝后来通过武力、联姻和宗教逐渐的软化了蒙古族。清朝颁布了一部《蒙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