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车导弹
反战车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陆军武器局为了对付苏联坦克,于1944年2月3日制定了一项研制新武器的应急计划,其中的一个项目称作小红帽。1944年9月,小红帽样弹研制成功,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反坦克导弹。随后经过几个月的试验与改进,小红帽反坦克导弹开始成批生产,导弹代号为X-7。但是这种新式武器还没来得及在战场上使用,战争就结束了。X-7导弹长950星米,发射重量9000克,导弹直径150毫米,翼展600毫米,全重15千克,射程1000~1500米。其矗锥部为空心装药战斗部,内装2500千克炸药,配有触发引信。导弹穿甲厚度最大可达200毫米。其弹体短而粗,呈流线型,弹上装有陀螺仪和双推力发动机。起飞发动机的推力为68千克,工作时间2.5秒;续航发动机推力为5500千克,工作时间为8秒,起飞级装有电火帽点火药盒;续航级用的是带包着层的单根药柱靠起飞级的燃气点火。弹体两侧各有一翼,翼的后缘有襟翼,导弹在飞行中可产生每秒两转的转速,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翼档装有线管,线管外有整流置,线管上统有漆包线以传递指今。导弹尾部还有一根长而变曲的尾枉,端部装有舵机。发射制导装置由发射架和控制箱组成。在导弹飞行时,射手用目视跟踪导弹和敌坦克,通过操纵控制箱上的两个操纵手柄发出控制指令,以控制导弹航向。射手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用手柄不断给出方向修正指令,直到导弹命中目标。
来自“标枪”反战车导弹的黑科技?
来自“标枪”反战车导弹的黑科技"标枪"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不仅用于肩扛发射也可以安装在轮式或两栖车辆上发射,兼有反直升机能力。1989年6月开始研制,1996年正式列装。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导引头,是种实现全自动导引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具有昼夜作战和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射程2000米。全武器系统由导弹和发射装置组成。系统全重22.5千克,弹径114毫米,弹长957毫米,弹重11.8千克,串联战斗部以顶攻击方式攻击目标,垂直破钢甲750毫米。"标枪"(Javelin)是美国8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第四代反坦克导弹,1996年正式列装,取代现装备的"龙"式单兵反坦克导弹,能有效打击最新式的坦克目标。研制单位: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锡恩公司联合研制。虽然美国是军事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军队就没有几型满意的步兵反坦克导弹。美军最早引进的是法国研制的SS-11反坦克导弹,不过这种导弹使用相当麻烦,不适合步兵携带和作战,一般都是安装在直升机或吉普车上。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UH-1直升机携带这种导弹,后来因为导弹射程太短,使直升机不得不迫近越军火力点才能发射,所以很快就放弃。而那些安装在吉普车上的导弹也因为在发射时的弹尾高温气流,要求射手远离发射架,导致射手经常不能迅速确定导弹和目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弹尾风问题。在1967年的作战中,美军出现多起因射手不能及时捕捉发射出去的导弹而致使导弹无控飞行撞地的情况。鉴于SS-11反坦克导弹在越南战场上的使用情况,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自行研制自己的反坦克导弹。当时提出了两种导弹,其中单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为"龙"M-47,而重型车载反坦克导弹为"陶"M-220。发射时的弹尾风是影响导弹使用和射手控制导弹的重要因素,因此美军在这两型导弹设计时,都采用管式发射来消除弹尾风的影响。在发射管底部安装有起飞燃气发生装药,发射时由起飞装药将弹体推出发射筒,在飞离射手一定安全距离后导弹发动机点火飞行。这种发射方式的好处是射手花时间去捕捉导弹位置,因此射击死角很小。这两种导弹都采用半自动瞄准线有线指令制导,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装备美军部队服役。而在1989年,对步兵便携反坦克导弹现状忍无可忍的美国陆军提出研制新型步兵反坦克导弹项目要求,一时间美国各大公司纷纷竞标。最后"标枪"导弹成了各大公司产品集成出来的“杂烩”,不过这种办法使研制和开发周期极大缩短,而且可靠性很高。1992年8月"标枪"导弹进行首次试验取得成功,1994年量产,1996年开始部署于乔治亚洲的本宁堡陆军基地。"标枪"系统是陆军携行式武器,重量轻、弹体小,整套系统包括制导系统及射控约重22.7公斤,包含被动目标识别,射控组件及整合式昼(4倍)夜间(4-9倍)放大瞄准器。弹体重11.8公斤,长108厘米,弹体直径12.6厘米。发射管重4.1公斤,长119.8厘米,直径142.1毫米,射程约2500米,具备双弹头设计,可以同时引爆目标的表层防护,另一弹头则穿透装甲,深入破坏。每套系统都具有两种性能,一用以攻击装甲车车顶,一用以攻击直升机和碉堡等。射手可采用站、跪、卧及坐姿发射,"标枪"导弹的战斗部充分考虑了对付主战坦克装甲。其战斗部为前驱波(预装药)弹头,预装药主要用于破坏反应装甲,而在其鼻锥形钼质套筒衬垫内装着的LX-14主装药用来摧毁主装甲的。很多国家的主战坦克没有顶部附加装甲,俄罗斯的主战坦克炮塔顶部有反应装甲,"标枪"的出现将引起各国对主战坦克顶部装甲的重视。"标枪"导弹的战斗部亦可以用来打击各种掩体、低速飞行的直升机等。由于"标枪"导弹自动寻,飞行速度比有线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快,能够满足攻击以每小时50-60公里的速度缓慢飞行的直升机。"标枪"导弹系统主要由发射包装筒、导弹和瞄准控制单元组成,其之所以能"发射后不管”,主要归功于导弹头锥玻璃罩内的焦平面热成像寻器和图像识别处理。这是个64×64单元的汞镉碲阵列元件,对波段为8-12微米的红外辐射非常敏感,而且这一波段较之3~5微米波段的抗干扰能力强。射击前,射手将发射筒前盖取下,瞄准控制单元对准目标,当搜索到目标时按下锁定快门,这时的目标图像就是导弹攻击寻的蓝本。导弹射出后,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中的目标图像特征,在成像寻的器上都是连续变化的,处理单元就是依靠这些特征信号连续变化中的相关性,来自动识别和跟踪目标。"标枪"导弹的导引头得益于美军多年以来发展末敏弹药的技术储备,在反坦克导弹射程内对目标寻远比远程火箭炮或榴弹炮弹药来得容易,因此"标枪"的寻地制导非常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