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毕业论文

时间:2024-11-12 22:58:27编辑:奇闻君

跪求中专中药制药专业毕业论文

中药文化概论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7-9-06 15:11 作者: 天南星 来源: 山东药学技术网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 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 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这里,择其要者, 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 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 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 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 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 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
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 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 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 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 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是 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 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 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 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 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 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 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 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 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 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 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 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中药学专业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 范文 篇1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药 学毕 业论 文范 文”

中专毕业论文怎么写

亲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喔。中专毕业论文写:1.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2.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3.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重要的一步。【摘要】
中专毕业论文怎么写【提问】
亲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喔。中专毕业论文写:1.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2.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3.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重要的一步。【回答】
亲亲,您好,为您拓展信息喔: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大家在选定论文题目时,一定要按照选题的原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题目,也要根据各种各样的选题途径来捕捉自己的灵感在拟定题目时,也要根据专业老师提出的毕业论文选题专题,不能够随心所欲。在搜集资料方面一定要根据文献的类型以及各种常见的文献来进行搜索,也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找到符合自己论文题目的文献资料。一般很多大型的图书馆都有数据库的检索,只要大家在图书馆数据库专题,就能够找到与自己论文主题符合的文献资料。这一论文研究的方法,大多都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法,也有常见的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不管大家使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确保自己论文的顺利进行。【回答】


标准的中专毕业论文怎么写

  护理中专学生心理应 *** 况和对策分析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个体价值观等影响下,人们对健康有不同的认识。1990 年 WHO 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心理、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睦,有幸福感,积极有效的生活。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人际关系协调,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1.1.2 应激与生活应激的概述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一直以来,我国社会缺乏对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正确认识,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护理工作不能被患者所重视,护理人员地位普遍不高,同样,在读护理专业的学生也不被看好,她们往往缺乏专业热情和自信心。据统计,目前应激的定义大约有 300 多种,然而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至今还没一个公认的定义,经常被看作是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原因。我们把引起人们心理紧张的因素称之为应激,由应激 *** 引起的反应叫应激反应。中国百科全书指出,应激是指扰乱人体自然平衡的任何影响,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性侵害、精神上的创伤、情绪上的干扰等。中专毕业论文范文现代应激理论指出,应激是个体面对生活中各种 *** 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Lazarus 指出: 应激是一种反应模式,是人生活在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将产生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自动的、可预期的、无法用意识加以控制的生理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但如果长期处在高应激水平,必然影响身心健康。生活应激是指由生活或生活直接有关的因素引起的心理应激,不同于工作应激,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影响健康的主要应激源。关于生活应激的研究是心理学、医学及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不仅是重大的生活事件,日常的生活琐事也可以导致生活应激。适当的生活变化可以激励人们投入行动去适应新环境,但如果变化过大、过快或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的困难,引起严重生活应激。   1.1.3 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   说明应激源越多,个体的认识反应能力就越差,容易形成偏差性、不成熟的认知反应。有学者通过对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三者的路径研究发现,应激源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性作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负性作用。总之,面临压力时应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以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生活应激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结果显示:SCL-90 总分与生活应激的应激源(挫折、冲突、压力、变化)、应激 反应(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及生活应激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应激反应(认知反应)呈负相关。(范文 .)   1.1.4 我国中专生的现状及心理特点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职学生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中职招生人数已经接近普高人数,甚至有赶超的势头,而大多数学生是因为父母等其它原因才来上学的。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即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其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转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由于自我认知能力较低、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中专毕业论文因此,他们往往不能正确面对中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反而思想和心理较同龄人更为脆弱。虽然中专生与高中生年龄相近, 但由于中职和高中学校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专生会产生更多来源于学习、就业和生活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对象与方法............................................5   2.1 研究对象...........................................5   2.2 研究方法...........................................5   2.2.1 研究设计...............................................5   2.2.2 研究工具...............................................5   2.2.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6   3.1 一般资料...........................................7   3.2 结果................................................7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7   3.2.2 一、二、三年级护理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程度分类..............8   3.2.3 不同性别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8   3.2.4 不同年级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10   3.2.5 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4   5 小结   心理专家认为现代人类 50%以上的疾病都与应激有关系。综上所述,护理专业中专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即将踏入专业性行业、踏入社会的特殊时期,她们正面临着学习任务繁重、基础学历低下、就业形势严峻、自我发展迷茫及人际关系复杂等应激源,加上自身应对能力较差,是产生应激性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护理专业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同年级、年龄、社会支持及季节有关。中专毕业论文怎么写加强护理专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减轻生活应激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李雅妮等调查发现,84.9%的医学生认为对大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认为当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对护理专业中专生,积极建立心理预警与支持系统,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一系列社会性事件,并对这些事件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压力程度进行评估,提出心理干预的具体策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与保障。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在不同的季节,对不同年级、年龄、躯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关心她们的生活,多同她们进行情感的沟通,及时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教会她们积极的应对方式,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她们的心理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Hirosawa. Subjiective Mood Variationo fStudent Nurses During Clinica Practice:APilot Study. Stress Med,1998,14(1):49-54.   [2]邹智敏,王登峰.应激的缓冲器:人格坚韧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41-247.   [3]金怡,姚本先.生活应激研究现状与展望[J].宁波大学学报,2007,(2):33-37.   [4]李雯,文迪.生活应激与重性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137-1140.   [5]许明智,全东明,等.中专技工学校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52-553.   [6]黄艳萍,李玲,雷良忻.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9(7):448-449.   [7]陈冬梅.中职学校构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40-141.   [8]张文静,孙红梅,李军,等.某中专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131-133.   [9]佟环宇,刘华平,郭淑丽,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3):244-245.   [10]林志萍,余斌.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1,10(5):391.


上一篇:d313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