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

时间:2024-11-13 12:17:05编辑:奇闻君

春联上联仄声还是下联仄声

三四声。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仄声为三、四声;平声为一、二声。现代贴对联时一般横批都按由左至右的顺序阅读,所以应该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一幅对联可分为上联和下联以及横批。上联和下联最后的一个字应分别是仄声和平声,正是所谓的仄起平收。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所以应当是三四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所以该是一二声。贴春联技巧:春联分为竖版和横版,竖版从右到左,横版从左到右,竖版春联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横版春联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传统的春联是按照古代文字的排列方式来排列的,就是右侧是上联,左侧是下联,可是现在出版的春联的横批很多是按现代汉语排列的,所以只好把左侧定为上联,右侧定为下联。春联的规矩与传统对联是相同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以仄声收尾,下联最后一个字以平声收尾,但是词句中的平仄关系不必太讲究,文字吉祥喜庆就好。

春联用平仄怎么来分上联和下联?

关于上下联的区分:1、用平仄的方法来区分上下联:《联律通则》要求: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也就是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声调是上声、去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声调是阴平、阳平)的是下联。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庆”是仄声,“春”是平声。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或者不懂平仄,怎么办呢?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政策英明方向正;城乡富裕画图新。——因为只有“政策英明”这个“因”,才会有“城乡富裕”这个“果”。3、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绽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4、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对联平仄有哪些?

对联平仄有以下:1、上联:门对竹竿竹短无,下联:家常万卷书长有。2、上联:乱雾涧声山瑟瑟,下联:闲云潭影日悠悠。3、上联:情殇斗转何知北,下联:物换星移几度秋。4、上联:阁中弟子今何在,下联:殿外王孙古几留。5、上联:窗前皓月色相照,下联:槛外长江空自流。对联平仄的要求和规则1、要求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2、规则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平仄是什么啊?

对联平仄是在我们现代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简单说就是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其中上联中的尾字必须是仄音,而下联的尾字则要平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仄起平收。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严格,在奇数位置除尾字的对应可以平仄不合,但是在偶数位置上则必须平仄相合。平仄概况魏晋时期,曹植在翻译印度佛经过程中,发现了汉字发音的一些规律,创造了“梵呗”,于是对汉字的声调发音研究发端。随后佛学的广为传播,让声韵学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平声中,平直不变的称为“阴平”,缓慢上扬的称为“阳平”。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对联中的平仄有什么讲究?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拓展内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对联的要求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一、字句对等。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二、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三、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四、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五、/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六、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对联平仄是如何规定的呢?

1)一般来说是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简记作“仄起平落”
2)古声调原分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其他三声总称仄声。
现代拼音中一般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但古现代有很多声调是有出入的,下面我以汤显祖的一副对联为例说明:

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
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

注意在多句联中,每一联中每个短句末字声调是交替的,而上下联各末字又平仄相对;上联中“章”为平声,下联中“理”对应为仄声,值得注意的是“

”字在古代是
读入声
的,所以“思”字为平声,这与现代无异,但其实在古代思有两种声调,表悲秋情怀时,读入声(第四声),作动词时,读平声(第一声),再来看“得”字的词性,可知此处思字确实该读平声。

类似的字还有白、蝶、荻……
我也只记得一些,要掌握这些就多看看古人的对联古文之类的,当然其实只要你能知道其中一联末字的声调,是可以推断出的~

这是我在今年的选修课上学到的一点关于对联的知识,希望能帮到你喔~
最后,留一副钱季重的对联,你能区分出上下联吗?

『酒酣或化庄生蝶
饭饱甘为孺子牛』


上一篇:骐达颜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