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课堂体现活动性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处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下面我就自己平时的实际教学,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性方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走进生活天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发现生活乐趣,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
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首先,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回归生活”,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知情意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融洽。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教学《都有一份爱》一课,就可以引入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灾难援助,或社会上人们为贫困学生捐款读书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雷锋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以增强学生的感染力。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品德与生活»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居民的住房更新,生活富裕,邻里的和谐等方面,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同时又贴近教材,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3、思想上放弃雕琢,求真务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文,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诚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影响,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撒谎,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诚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教师要用朴实的语言,列举真实事例。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恨,纠正学生品德心灵。
其次,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回归生活”,使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光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完美,生活与发展的协调。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完美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如何面对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
如何面对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
传统德育课程观表现在课程的实施上就是被动、静止、封闭式的,缺乏学生的活动体验,在实践中必然会显得苍白无力。活动实践在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获得提供基础;二是在合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和相互的尊重感。离开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交往,要达到对学生的知识、道德教育或许只是美好幻想了。
在《新课标》中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凸显了“活动”在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师退出核心位置,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参谋者、合作者,向说教告别,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在课堂中创设活动环境,倡导行动体验,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起来,以体验引导结果。如我在教学中,在讲《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再根据漫画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此活动的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画漫画、编故事使学生理解不良情绪的影响,为主人公出主意使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得到了体现。通过这一愉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中悟理,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需要活动。
二、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要适而精
思想品德课中设计的活动越多,教学就越具有实效性吗?显然这是片面的,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需要而定,不是说越多越好。如有的老师在上课中把小品表演、音乐欣赏、案例讨论、图片欣赏、角色扮演、情趣展示等多个活动,全用上了,老师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还是思想品德课吗?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在比谁的活动设计更新颖吗?况且这样,每节课内容能完成吗?我们师生有精力、时间去每节课准备吗?
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也各有所长,教师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形成满足学生需要的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 际出发,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都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一般以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倘若一味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变成万花筒,往往会使教学变成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从而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的教学设计应科学
1. 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性课程,而不能就事论事,以理说理。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3、活动设计应遵循教育原则
有些游戏本身就是不良诱惑,如赌博;有些游戏本身并非不好,但人们玩过了头,也成了不良诱惑。生活中后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不良诱惑”是很多的。我继续问学生还有哪些类似的不良诱惑?这些看似无碍的现象有何害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生活化,思想性,并体现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学的导向性”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启发教学”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必要的教育原则,不可违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科学性,让学生体会真理,知识的价值。
4、避免为教学活动而活动
课堂游戏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看活动是否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是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其次课堂游戏活动的组织还必须强调规则性,要让每个学生懂得游戏的规则,否则课堂游戏活动很容易变得闹哄哄,最后不了了之。最后要注意,课堂游戏活动应在形式上短小精悍,操作上简便易行。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此外,好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它具体,易于操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促进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促进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本文只是简单地阐述,以期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关于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