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时间:2024-11-18 22:57:43编辑:奇闻君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笔记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1.正气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祛邪外出;三是修复调节能力;四是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

2.邪气

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上述的六淫、疫病、七情、饮食失宜、痰饮和瘀血等,它们有的是一些物质性的致病原,有的是一些损伤性的作用因素。

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一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二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三是改变体质状态。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一是直接导致发病;

二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三是影响病情和病位;

四是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发病观的核心思想,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工作、生活环境。

4.社会环境。

《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苦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就明确指出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二、体质与发病

1.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2.产生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精神状态能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发病迅速。

二、徐发

徐发,指徐缓起病,感邪后缓慢发病。

三、伏而后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开创了伏气学说的先河。

四、继发继发

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也就是说,继发病首先有原发疾病,并且所产生的新的疾病与原发病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如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小儿食积所致的疳积,哮喘所致的肺气虚和心血瘀阻,肝胆疾病所致的症积和结石等,都属于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之时。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六、复发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复发引起的疾病,称为“复病”。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2)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例题:

  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动气

  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参考答案

  1.B 2.B 3.A 4.A 5.D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想要的内容:正文;关键字/主题:你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然而,最近一些争论不断,就是关于中医是否为伪科学。在这个话题上,我坚定地持反对意见。
首先,伪科学是指外表看似科学,实则与科学方法无关,完全不合理的理论体系。但是中医并不符合这种定义。在中医的理论中,有大量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其中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可以被科学接受,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与科学的标准是一致的。
其次,中医在现代医学背景下也是有其优势的。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现代医学根本无法治愈,因为它们的原因非常复杂。这时,中医作为另一种治疗手段可以发挥作用。中医药可以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上,中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对西方医学并不理解,或者无法承受它的费用。但是,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方法简单、费用低廉,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中医的传承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最后,我想说,对中医的质疑并不等同于全盘否定它。中医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治疗标准的不一致、药物污染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和解决。
综上所述,中医不是伪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和哲学背景,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部分,也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中医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发展加以支持和推动。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加深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地浅显生活常识之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结合养生保健知识,融医学理论于预防保健之中。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认识。2.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记忆。

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忆忆。

归纳记忆法:对于相关或相似章节的内容,注意从整体把握,找出其共同规律,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找出其异同。图表记忆法:将内容繁杂、形式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纳,绘成图表,既简单明了,又有助于记忆。总而言之,在学习班 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注意联系生活及临床实际,做到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融入浅显的实例之中;并及时总结归纳,帮助记忆。如此,便能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深刻理解,又能牢固掌握的目的。


上一篇:中国的八大古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