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引导语:听我上一家受雇公司的同事说,老板正式下课了,一时不知是高兴还是失落。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老板,是我之前一家公司的同事,能力比较全面,可以说硬件、软件、机械都懂,干过质量管理,精研易经,喜谈玄学,市场上也能折冲樽俎、纵横捭阖,所以人比较牛。他从南方忽悠了个老板投资,开了家环保设备研发制造类企业,出资方占60%股份,担任董事长,我这个同事以智力资本入股,占40%股份,担任总经理。因为董事长很少来公司,所以我们习惯将总经理直接称为老板。
2010年,我感觉在原来公司没有出路,知道他开了公司,就去投奔他,当时公司已成立3年多,有50几个人的规模,其中,近30人是研发人员,并行开展五六个产品的研发工作。 他对我非常信任,让我给他总管人事、行政、采购等工作,我从自己的本分出发,给领导提了很多建议,例如控制自主研发的规模和投入、兼做传感器代理以改善现金流、出让股份引入其它资本和关系、以诚相待凝聚人心等等。
但是,老板非常自信:哪个产品与哪个产品之间只要简单改改PCB就行,哪个产品可以和哪个产品配套销售,有绝对的价格优势,现在是什么“潜龙勿用”阶段,依次要经过什么“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等阶段,每一步将会如何如何,总之,他一切都看得非常明白和透彻、一切都在他的计划掌控之中,你的建议是幼稚的、片面的、或者书生意气的,最终,任何稍微重大的建议都听不进去。在干了8个月、瘦了8斤之后,我主动提了辞呈。
以当时50几人的规模,我估计年运营成本即需近千万元,但年合同额当时仅数百万元,支出基本在靠资方烧钱,工资、差旅费用等都往往不能按时发放和报销,这种情况下,老板为下一年设定的销售额是1个亿!
可以把3千万的收支平衡点作为第一阶段目标,第二阶段翻一倍,达到6千万,第三阶段增长50%,达到1个亿,这已经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了,如果现在贸然宣布1个亿的年度目标,到时完不成,在员工面前就是自打嘴巴丧失威信。
老板信心爆棚:什么地方关系非常铁,什么地方他不去对方都不会开标,哪个项目是1千万,哪个项目是8百万,加起来是一点几个亿,考虑到意外偶然因素,1个亿是稳打稳算,我只能噤声。迄今,员工人数已流失至20几人,年度合同额也仍是徘徊在数百万元间。
以我这几年的经验来看,老板个人业务能力太强,未必就是好事。老板个人业务能力强了,往往看哪个下属都不入法眼,忘记了自己是教练,遏制不住自己亲自下场踢球的冲动,这种情况下,下属要么袖手旁观,要么仰老板鼻息而动。
实际上,员工在他的职责范围内,未必不如领导高明。老板自己业务能力强了,总以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为标榜,信心爆棚,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部下都很幼稚,不管哪个下属的、哪方面的.建议都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例如项羽,相反的如刘邦。殊不知,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包袱和桎梏,例如柯达和诺基亚。
自信是好事,过于自信就未必,对于老板来说,过于自信就会要了公司的命。过于自信的老板,总是对前途乐观的一塌糊涂,总是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公司看得比西施还美,比乌木还值钱,舍不得与团队分享,还在打游击的阶段,就已经在盘算怎样保护未来帝国的资产了,结果最大的可能是当了半辈子山大王。
一度,因为公司的人员流动太快,我认为这对公司的发展,对成本的控制实际都非常不利,在当期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不妨考虑下长期激励。老板采纳了意见,搞了个员工持股方案:将公司截至当时总共已投入的资金和手头上的产品和专利等合计,作价1个亿,公司十几个骨干员工可以现金或从工资中扣除的方式,按买十送一的政策认购公司股份,在他个人看来,这是非常优惠的激励政策,因为按照他的设想,公司在3~5年内即可上市,即使给你了0.1%,以后也是数百万,其他的普通员工还不给这个认购权呢。最终,这个持股计划毫无悬念的销声匿迹了。
这就是小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小老板有两点恐怕不知道:一,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断然离不开两个字——“共和”;二、领袖的地位,是靠自己的战略眼光、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人格魅力等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而不是靠绝对控股的一锤定音。
绝对控股的地位可以保证你是绝对权威的老板,但是保证不了你成为深负众望的领袖,也保证不了你成就高山仰止的事业。任正非持有华为1.42%的股份,可能价值十几亿,马文鲍尔持有麦肯锡不超过5%的股份,开创了麦肯锡传奇,小老板死守100%股权,最终可能等于零。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社群主编陈雪频说:“很多创业者往往把自己或所谓关系当作关键资源,同时高估了自己和所谓关系的力量,而没有建立其组织的竞争能力。大多数创业公司,迷信于创业者个人能力,而忽视了在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建设。这样的疏忽往往会导致这些企业熬不过创业期,或者熬过去了,也长不大”。
老板的观念和格局决定了公司的存亡和大小,尤其是小公司。一切表象的问题,都是扎根于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创始人或高层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也就是老板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没有啥新意。
西谚曰“说服一个成年人比说服上帝还困难”,老板大多是成年人,所以,老板是不太可能被改变的,能够不断反思否定自我、持续吐故纳新的老板似乎就是天生注定的。
所以,一个公司能长多大,从他注册那天起似乎就是一个定数。对于员工来说,除非你自己去当老板,否则,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老板也就是你的定数。即使你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你自己的公司又是由你本人的性格、观念和格局决定的,这简直就是一种宿命。 ;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商场浮沉,很难得说清楚。从以前到现在失败的例子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1、真功夫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最终更名为“真功夫”。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公司还先后从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共引进约2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了公司多数的要职,基本上都是由蔡总授职授权,潘宇海显然已经被架空。双方矛盾激化。2011年4月22日,广州市公安机关证实蔡达标等人涉嫌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犯罪行为,并对蔡达标等4名嫌疑人执行逮捕。蔡潘双方对真功夫的混乱争夺让今日资本顶不住股东压力,而选择退出。2012年11月30日,今日资本将旗下今日资本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今日资本香港公司)所持有真功夫的3%股权悉数转让给润海有限公司。至此,真功夫股权又再次重回了蔡潘两家对半开的局面。三年之后,真功夫原总裁蔡达标一案尘埃落定。根据广州中院二审判决,蔡达标构成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被维持14年刑期。随着蔡达标刑事案件终审判决生效,蔡达标所持有的41.74%真功夫股权已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有传言股权估值高达25亿元。2、亿唐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这家公司就是亿唐。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hompy.cn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外,亿唐将其他全部页面和流量都转向了新网站hompy.cn,风光一时的亿唐网站就这样转型成为一家新的web2.0网站。2006年,亿唐将其最优质的SP资产(牌照资源)贱卖给奇虎公司换得100万美元,试图在hompy.cn上做最后一次的挣扎。不过,hompy.cn在2008已经被关闭亿唐公司也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最终的竞投人以3.5万美元的价格投得。亿唐生得伟大,死得却不光荣,只能说是平淡,甚至是凄惨。其它死掉的网站多多少少会有些资产被其他公司收购,在修养生息之后也许还有重出江湖的机会,但亿唐却沦落到域名无人续费而沦为拍卖品的下场。亿唐对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也许唯一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失败的投资案例。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只有一声叹息。3、尚阳科技案例特点:中国首轮融资额最大、联合投资人最多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被市场打败不可怕,被自己内部瓦解才可怕VC的教训:大公司的高管,不一定做得了创业企业的领军人物尚阳科技成立于2003年初,自诞生起就笼罩了刺眼的光环。首先,公司创办人及CEO是网通曾经的COO郑昌幸,管理团队中还有原华为公司副总裁陈硕和网络产品部总经理毛森江,可为出身豪门;其次,成立之初,公司获得多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5,800万美元首期融资,主要投资人华登投资1,800万美元、DCM投资1,000万美元、IntelCapital投资700万美元、NEA投资500万美元,其他投资人还包括SycamoreVentures、MorgenthalerVentures、JerusalemVenturePartners、住友集团的投资公司PresidioVenturePartners、STARVenture、日立、伊藤忠、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等等。尚阳科技曾被美国知名的RedHerring杂志评选为亚洲100强私人企业之一,其目标是致力于成为通信领域领跑的下一代服务平台(NGSP)提供商,致力于开启“自由沟通无界限”的自由通信新时代。主营业务是固网增值解决方案、宽带无线解决方案和企业通信解决方案等几个领域。当时,电信运营商们也准备在增值业务上大干一把——中国电信的“互联星空”、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联通无限”,这种转型为尚阳科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尚阳拥有几个不错的核心业务,比如UU语信等,但终究没有抓住市场机会。2年多之后,由于公司创建以来经营不善,郑昌幸被迫“下课”,尚阳科技大幅裁员,业务也开始转型,从昔日的设备方案提供商向互联网增值业务提供商转变。在市场中不但跟即时通信领域声名显赫的微软MSN、Skype和Googletalk等跨国巨头竞争,还面对国内的QQ、新浪、网易、263等本土企业的即时通信工具的挑战。最终,尚阳科技的业务并未像其名字一样“上扬”,最终美梦破碎,2006就退出市场。尚阳科技沦落到这个地步,据知情人士透露,是管理上存在问题。一是公司重研发、轻市场,市场抓不住,而研发方面,首期融资用完了,也还没有几件像样的产品;二是公司内部帮派严重,事业部之间各自为政。同时,从高层到员工“成分”极为复杂,有“海龟”也有“土鳖”,有出身国企的也有来自外企的,有来自创业公司的,也有来自全球500强公司的,甚至从华为管理团队带来的旧部,一直留在了深圳,处于失控状态。华登国际的陈立武在投资领域有丰富的投资经验,郑昌幸等更是明星级别、实战派的管理团队,而十多家知名投资公司的大额注资,足以说明中国通信市场的空间和吸引力。这些积极因素加在一起,更能反衬出这个案例的可惜。这样解释大家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