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的介绍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主编,“北京大学美学与艺术丛书”主编,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会员,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Comparative Philosophy英文杂志编委,《外国美学》编委,《中国艺术教育》编委,“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编委。
刘悦笛的主要论文
1.《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8000字2.《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思》,《哲学动态》2005年第8期,8000字3.《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8000字,《中国哲学年鉴》摘要转载4.《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8500字,《中国学术年鉴》摘要转载5.《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6000字《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11期转载6.《“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从现象学解读马克思的经典美学文本》,《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10期转载7.《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美学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8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1期转载9.《从现代汉语反思文学理论的建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6000字10.《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本体论》,《艺术:视像与后现代思潮》“艺术学”第三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10000字11.《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民族艺术》2004年第4期,10000字12.《百年中国美学反思的“再反思”两题》,《美与时代》2005年第1期,6000字13.《存在主义东渐与中国生命论美学建构》,《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8000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转载14.《美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哲学年鉴2004~2005》,8500字(第二作者)15.《透视美国流行音乐产业》,《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000字16.《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河北学刊》2002年第3期,8000字17.《论文化全球化》,《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8000字18.《交往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的社会后果》,《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学术文摘卡·哲学》2003年第3期转载,8000字(第二作者)19.《商业设计文化的美学批判》,《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8000字20.《设计应融合“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美术观察》2004年第8期,3000字21.《文化相对主义与东方美学建构》,《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9年第11期转载22.《游戏本体、观者参与和存在扩充——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23.《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东方丛刊》2000年第3期24.《〈活着〉两种——从余华小说到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嬗变》,《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5.《走向多元化的本土文学》,《鸭绿江》2000年第5期。26.《文史古今的“视界融合”》,《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27.《病树前头万木春——评“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史终结论”》,《美术》2002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3年第1期转载28.《巍巍三峡史诗 拳拳爱国深情——记〈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创作座谈会》,《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3年第2期转载29.《从“伦理实体”到“酒神冲动”——黑格尔与尼采悲剧美学比较》,《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0.《东方视野下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新世纪价值观——中日学者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1.《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学术文摘卡·哲学》2001年第1期转载32.《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33.《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思想战线》2001年第6期。34.《个人·交互性·社会》,《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增刊35.《“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36.《分析美学在中国》,《中华读书报》2001年37.《网络美育》,《天津日报》1999年7月14日38.《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年鉴(2001)》,哲学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39.《2004:〈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报》2004年2月20日,1000字40.《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一种文化经济学的透视》,《中国文化报》2004年7月30日,3500字41.《美国文化产业透视》,《今日信息报》2004年8月21日,3000字42.《综合的美感 综合的创新》,《中国文化报》2004年10月26日43.《后现代的一种视域:思想与文化的交锋》,《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7月29日,3000字44.《大学:行走在人文“殿堂”和学习“公司”的夹缝》,《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21日,3000字45.《大学理念:新旧两种版本》,《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2期,4000字46.《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文艺报》2005年9月22日,2000字47.《师的“家”和他的“背景”——追忆王朝闻先生》,《艺术评论》2005年第3期,2500字
美学对生活的意义
美学在生活中不仅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人们在自然环境下对自然的一种不自觉和无意识下的心理存在转向主观的审美意识。美学不仅提供基本的关于美的现象,它还帮助每一个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美是一种联想,把感觉到的东西同自己思想意识中的潜意识进行比对,产生的联想结果同自己在现实中的境遇的想象形成一种思想意识里的期望心理。人类的潜意识心理除了先天遗留的外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学习和修养的结果。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个体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人的主观状态,是对美的事物的期望和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审美的欲求,也就无所谓去欣赏美,感受美,再美的对象也就难以将之储存到头脑中去了。美学与生活的关系。美与美学是需要通过人对自然环境的反映来存在的,所以生活是美学的基础,不去考虑生活那么美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了。生活中的体验是美学的来源,同样美学也在反作用着生活,影响着个体对美感体验的认识。美学实际上是属于哲学的,美是一种情感的感受,但不是凭空的感受,是来自与外界的刺激的,这又牵涉到了心理学的范畴。
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美学?
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生活美学存在于方方面面很丰富的,例如: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它包括人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美和精神产品美,以及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物美。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文艺作品。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