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团潮剧大全

时间:2024-11-28 01:14:44编辑:奇闻君

潮剧的经典剧目

潮剧的经典剧目有:《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美人泪》、《刘明珠》等。1、《东吴郡主》是一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而倾注全力、精心推出的佳作。由广东潮剧院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新的艺术创作。2、《刘属希必金钗记》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列有《刘文龙菱花镜》一目,剧本已佚。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4、《美人泪》民女冯香罗与表兄李上源自幼酷爱音乐,双方父母为其订下婚约。因兵祸逃离家乡,表兄妹在途中失散。六年之后由音乐的互相吸引,在长安城外的桃花村重逢。5、《刘明珠》明穆宗朝间,皇叔朱厚燔结党营私,偕掌兵权,事为潮州总兵刘光辰所悉。刘欲上京奏劾,厚燔遂指使心腹将刘暗杀于枫树坡。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云霄县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潮剧一团的剧团力量

广东潮剧院成立于1958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潮剧团合并而成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作为潮剧艺术的代表性单位,具有示范、培养、研究的性质和职能,是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团成立之初,汇集多路精英,人才济济。后又不断从汕头戏曲学校和其它演出团体抽调补充新生力量,使阵容始终保持严整和活力。剧团曾拥有姚璇秋、张长城、陈学希、郑健英、陈秦梦、孙小华、许仁敬、李义鹏等观众熟悉喜爱的潮剧表演艺术家,现拥有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刘小丽(揭阳)、林初发(揭阳),国家二级演员、吴奕敏、陈鸿飞、陈幸希、李四海等。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1、荔镜记《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闽南地区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之一。潮剧电影《荔镜记》根据潮剧《陈三五娘》改编。2、告亲夫旧本曾名《戒自由》1956年由林劭贤首次整理。1957年经张华云再度修改并由当时三正顺剧团首演。金林表、吴越光作曲天涯盼飞雁,姚丽珊扮演颜秋容今后对公子,陈云娟扮演文淑贞但为人子,吴介孝扮演盖良才。郑壁高扮演盖纪纲。3、苏六娘《苏六娘》戏剧由广东省潮剧团演出,1957年拍摄成电影,由香港鸿图影业公司拍摄,于1959年12月拍成彩色影片。4、井边会《井边会》传统剧目。是明传奇《白兔记》的一折。全折讲的是李三娘十六年前为避哥嫂毒手将儿子托人送与太原寻父,十六年后其子承佑外出射猎,为寻白兔,井边得会三娘的故事。昆剧、湘剧、川剧、徽剧、潮剧等均有此剧目。5、芦林会芦林会,潮剧,传统剧目。源出传奇《跃鲤记》的“芦林辩非”一折。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

潮剧经典唱段曲名有哪些?

如下:1、《琵琶记》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可惜这个被称为“戏文之首”的早期剧本,没有流传下来。《琵琶记》,是元代末年浙江人高则诚(高明),根据《赵贞女蔡二郎》重新编写的。明清以来,《琵琶记》在各地演出中,经过不断的修改,不同的刊物刻本不下数十种,其中保存、或接近高则诚原本(即元本)的,有陆贻典钞校的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简称陆钞本),和嘉靖刻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简称巾箱本)两种。2、《刘文龙》是一个在《永乐大典》、《南词叙录》等史籍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剧本。写本的末页有“宣德七年六月口日晨胜寺梨园置立”字样。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七年,即公元1432年。定本的全题是《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3、《荔镜记》根据潮剧《陈三五娘》改编。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戏曲改革的热潮中各地戏剧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的艺术交流活动空前活跃。汕头市正顺潮剧团为排好《陈三五娘》,专门派人到福建泉州向梨园戏学习。1956年成立的广东省潮剧团重新整理演出《陈三五娘》,在潮汕地区影响很大。1957年潮剧团首次晋京,《陈三五娘》的演出得到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称赞。4、《芦林会》潮剧,传统剧目。源出传奇《跃鲤记》的“芦林辩非”一折。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三娘被休后寄居尼庵,一日,为烹鲤孝敬婆婆到芦林采薪,恰与姜诗相遇,据理陈情,与之辨明冤枉。姜诗深受感动,有意重续旧好,但恐冒“顺妻逆母”之名,悲痛之余,难以自决,夫妻只得洒泪而别。5、《闹钗》潮剧传统剧目。这出戏,在晚清时期以名丑方阿溜做工精湛细致而著称。花花公子胡琏,狎妓通宵。回来时于龙生门口拾得金钗一支,罔断其妹与龙生有嫌,回家大闹,并与婢女小英以罚三十大板作赌。后证实胡琏所拾金钗,乃是自己从妓院缀带来的。结果胡琏自作自受,既遭母、妹责骂,又挨小英一顿竹板。

潮剧的经典曲目

《琵琶记》(演蔡伯喈、赵五娘故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可惜这个被称为“戏文之首”的早期剧本,没有流传下来。见的到《琵琶记》,是元代末年浙江人高则诚(高明),根据《赵贞女蔡二郎》重新编写的。明清以来,《琵琶记》在各地演出中,经过不断的修改,不同的刊物刻本不下数十种,其中保存、或接近高则诚原本(即元本)的,有陆贻典钞校的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简称陆钞本),和嘉靖刻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简称巾箱本)两种。而揭阳出土的这个抄本,经专家考证,认为是继陆钞本和巾箱本之后的第三种“元本”,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是“琵琶记现存最早的舞台演出本”,“对研究《琵琶记》的版本、文学、唱腔、表演各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即《刘文龙》,演刘希必与发妻萧氏的故事),是一个在《永乐大典》、《南词叙录》等史籍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剧本。写本的末页有“宣德七年六月口日晨胜寺梨园置立”字样。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七年,即公元1432年。定本的全题是《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刘希必金钗记》是剧本的全称;“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是书坊广告性的文字,元明小说戏曲刊物刻本,常在首页上刊上这类广告式的文字。这段书坊广告的文字也抄在这个写本上,说明这个写本来源于刊物本。这虽是一个写本,但从文献价值上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宋元南戏剧本,在宋元时未有刊刻本流传。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抄录有宋元南戏三十三本,但已散失。见到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是嘉靖年间重抄本。而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就是继《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之后,第四本宋元南戏剧本。这是从文献价值来说。如果从文物意义来说,“是迄今所现的戏曲剧本中,无论是刊印本或是手写本,都是时代最早的第一个古本”,比被认为我国年代最早的戏文刻本明代成化年间刊物的《白兔记》,还早三十多年,在我国戏曲文献宝库中,是十分珍贵的海内孤本。此外经典剧目有《荔镜记》《告亲夫》《刘明珠》《苏六娘》《井边会》《芦林会》《杨令婆辩本》《闹钗》《扫窗会》《辞郎洲》等其中《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微型潮剧”铁枝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也是潮州潮汕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 到二十世纪初,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戏就初步形成了。 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 由于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上一篇:抚恤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