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敏

时间:2024-11-29 05:30:46编辑:奇闻君

只知孔子大名,那么你知道孔子的夫人是谁吗?

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他在《孔子家语》中简略地写了孔子生平,有这样几句话:“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这些话让我们知道,孔子结婚年龄为十九岁,太太的姓氏为“亓官氏”,婚后一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可以说,王肃的报道算是比较全面了。可是现在的人喜欢追根究底。对孔子这样的“老牌明星”而言,王肃这样短短的几句话显然让人不过瘾。其实孔子太太一生一定很有故事。王肃没有写,读者却可以想。历史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之前丧母。尽管孔子有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们却均属同父异母,孔子的哥哥孟皮还是残疾人。孔子能够娶妻,有没有得到哥哥姐姐的帮助?看来,可能性不很大。一个“贫且贱”的孤儿,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娶妻生子,除了说明孔子自有其过人之处外,却也证明,那个当初看上他的姑娘,确实好有眼力。这位“宋之亓官氏”姑娘,到底看中孔子哪一点,她自己没有表白。分析起来,最主要的一点,我看恐怕是她认为孔子迟早能够出人头地。因为坚信这一点,她嫁给了孔子。事实上,他们这段婚姻的开头几年,还是很能够证明这一点的。生了个儿子还有国君赐鱼,在她看来,恐怕真的无比荣耀。不过,孔子实在不是那种官场混混式的人物。等她发现并确认这一点之后,她已经跟在孔子后面吃了多年的苦了。这种苦日子终于过不下去,她对孔子青云直上的信念终于破灭,她也就离开了孔子。历史记载,她去世后,儿子伯鱼为母亲服丧一年,期满之后,念及母亲一生的不幸,依然禁不住伤心落泪。孔子知道后说:“嘻,其甚也。”有人这样理解:孔子不以为然的原因是“礼”,按照“礼”的规定,对已经改嫁的母亲的去世,是不能这样尽情伤心的。我却认为,孔子不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太太虽然离异了,谁敢说,在孔子心里,就没有一点对太太的怀念之情呢?在我看来,孔子婚姻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贫穷。《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的感叹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两千五百年来,学者们各有各的解释。鲁迅曾在文章中说:“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但不知道这‘女人’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我却知道,这一定包括了他的妻子。其实,所谓“难养”,不过是一句大实话。首先,这个“养”,必须有相当的物质条件;其次,这个“养”,同时必须具备必要的精神条件,可以猜测,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孔子的夫人也更需要感情上的呵护、志向上的认同。然而,孔子是轻富贵的人,这让夫人感觉看错了人。孔子陷入了两难境地:在家则经常吵闹,离家太久了,妻子又幽怨不绝。孔子太太大约死于公元前485年,十多年后,孔子去世。司马迁记载了孔子去世的盛况,却没有一个字说到孔子夫妇合葬。这大约是因为孔子太太没有能一直陪伴孔子。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倒真的开明得很。他的儿子50岁先他而去世,儿媳妇随即改嫁,没看到他老人家说一个“不”字。一直到宋代以后,在孔庙大成殿后建造寝殿时,人们才开始想到她。从此,她才作为专职的“至圣先师夫人”,和她的前夫一起被人供奉在那里。

我们老总的夫人怎么称呼呢?

首先,如果老总老婆有工作有职务,可以称呼职务,如某总、某处长、某科长。如果不符合上面条件,可以根据老总的孩子来确定是称呼姐(嫂子)或阿姨。就是说,如果老总的孩子比你小不多少,最好的是你与他孩子平辈论,称呼阿姨,如果孩子还不到10岁,你最好就和老总平辈论,叫姐或嫂子,姐显得更亲切,特别是如果老总的老婆是个家庭主妇,叫姐要好过叫嫂子。


上一篇:捷达cc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