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时间:2024-11-30 08:16:40编辑:奇闻君

公共卫生的卫生问题

传染病:SARS、禽流感、流感、疯牛症、艾滋病登革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意外伤害:车祸;不良健康行为:吸烟、饮酒吸毒、不安全的性行为;精神及心理卫生:忧郁症。卫生部:把老年人健康管理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负责人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将会持续不断的深化医疗改革,中国把老年人的保健,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列为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卫生项目之一,并由各级医疗机构每年为辖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此举旨在加强健康老龄化的建设,是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呼吁的一项健康战略。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实现对老年人全面的健康管理,具体有何措施呢?第一,促进所有年龄的健康和健康行为来预防和推迟不健康的发生。我国尽管人均期望寿命延长了,但是健康期望寿命还是比较低的。我们延长的寿命很多时间是带病生存的,显然不会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要延长健康寿命不是等到老年人的时候才开始做保健,必须是从年轻的时候,各个年龄段就要养成健康的行为,来预防或者推迟慢性病的发生。比如多进行体育活动、健康饮食,避免有害酒精的使用、控烟,运用专业的健康管理系统来进行个人管理等等。第二,要早期发现老年人代谢的变化,其实在严重的冠心病、心梗、脑卒中、尿毒症这些之前都会有一些早期的变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等等。对于这样一些老年人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会让他在疾病早期阶段得到有效控制,不产生严重的后果,也就会大大提升他的生命质量。第三,要能够创造一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发展新的老龄化的模式,创造适应老年人生活的社会。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的老龄化的概念。 包括有免疫规划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部门,传染病部门,环境卫生部门,职业卫生部门

登革热传染的两种媒介昆虫是什么?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三种类型。

所有典型登革热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日,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患者于病程3~6日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重型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毫升。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10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四.都是蚊子造的孽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叮吸血传播的。具体一点说,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是深褐或暗黑而具有银白花斑的“花蚊子”,它广泛地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但也扩展到亚热带地区。雌蚊白天产卵,早晨和傍晚为活动高峰期,在叮咬了染毒个体后,可直接通过改换叮咬对象传播病毒,或病毒在唾液腺中繁殖8~10日后再吸血时传播病毒。被感染的蚊可终生保持传播登革病毒的能力,并可经卵遗传给后代,埃及伊蚊的卵对干燥有很强的抗性,能长期存活。这些事实可解释登革热突然暴发的原因。埃及伊蚊的分布在我国很局限,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其次是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和个别岛屿。在国外一些地区,埃及伊蚊广泛地孳生在住区的各类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而在我国,它不仅只见于居民区,而且主要孳生在室内的饮用水缸积水中,其次是户内外积聚雨水的缸罐中,是典型的嗜人血的“家蚊”。

“白纹伊蚊”是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俗称“花蚊子”。它的原发地是东南亚和亚洲温带地区,后扩散到夏威夷,南达澳大利亚,西至非洲的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近年来白纹伊蚊也被动地扩散到美国、墨西哥、巴西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1985年,白纹伊蚊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被发现,以后扩展到近30个州。由于白纹伊蚊不仅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而且与多种虫媒病毒病有关,因而,白纹伊蚊在该地区出现引起很大的轰动,称为“亚洲虎蚊”。白纹伊蚊被带到美洲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医学昆虫事件。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以北纬34度以南的地区比较常见,在北方有些省份(区)分布较窄。白纹伊蚊也是白昼活动、凶猛吸血的蚊虫,雌蚊非常活跃而且是喜好人血,只要人走近白纹伊蚊的孳生或栖息地,很快就会引来雌蚊吸血。它们多在室外吸血攻击人,但也会侵入室内吸血。白纹伊蚊主要在人工或植物容器积水中孳生,如花盆、缸罐、轮胎、植物叶腋、竹筒、树洞等等。在我国的南方几乎所有能够集聚雨水的物件都可能孳生白纹伊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轮胎积水是白纹伊蚊喜好的孳生场所。

五.近年为何大流行?

近年来,登革热不仅在东南亚流行趋势加重,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复燃。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登革热的大流行呢?专家们认为,登革热若发生大流行一定应有三个因素:足够密度的蚊媒、足够多的对某种病毒型易感的人群及应有某种流行毒株。一般来讲,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促进登革热的大流行。第一: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人口激增,主要分布在发展中的热带地区。人口激增导致没有计划,没有控制的城市化发展,许多房屋被弃,饮水、排水及废物管理不善。最后导致与人密切接触的蚊数量大增。第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伊蚊数量增加及扩散。例如人们常常将包装商品的塑料袋或玻璃袋乱扔,为伊蚊滋生提供环境。还有,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蚊媒的扩散。第三:控制蚊子的方法自1970年来效果已显著下降。尤其是一些对蚊虫有强大杀伤力的“滴滴涕”、“敌敌畏”、“六六六”等高残毒杀虫剂的禁用,使蚊虫的家族都已壮大,最后导致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第四:登革热病毒时常发生变异,使人群失去免疫力。总之,以上的几点是登革热出现及大流行的主要因素。人们预测,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包括气候变暖、城市化和国际交通的发展,登革热的流行趋势还将进一步的加剧。

六.对症治疗登革热

目前尚无治疗及预防登革热的特效药物和疫苗,临床一般采取对症治疗。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毫升,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七.切断登革热的扩散之路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1 登革热传染源 登革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其中登革热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较强,此期易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大量的登革各型病毒。如果此时媒介伊蚊吸患者血液即可导致传播。此外灵长类动物也可作为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如黑猩猩、长臂猿、猕猴、沸拂等经感染后可产生病毒血症。 2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叮吸血传播的。在我国,埃及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其次为白纹伊蚊,而致倦库蚊不是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可经卵传递登革热病毒,在维持自然疫源地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登革热是怎么传染人的 易感者被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感染,均可产生一定病毒血症(显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至病后2-6天),此时如果被再被雌性伊蚊叮咬,吸血后,病毒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再将病毒传播给新的易感者。 4 小贴士 埃及伊蚊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容器型家蚊”,孳生地主要是室内水池、水缸等小型容器水内,成蚊则喜栖于阴暗角落和房屋里。白白纹伊蚊为半家栖蚊种,房屋周围废弃罐头、瓦罐内的积水为其重要的孳生地。因此普遍使用自来水,建造宽敞明亮的住宅,搞好卫生环境等将能有效地减少、控制登革热病的传播和流行。

登革热是怎么传染的?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夏、秋季流行。该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至于蚊子如何传播登革热,大致过程是这样的:蚊子叮咬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等传染源,之后蚊子会携带病毒,且病毒还能传给后代,健康人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以后,就可能被感染、发病。易感人群有哪些?登革热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儿童是登革热高发人群,5岁及以上儿童更易发生重症登革热。即便是感染登革病毒痊愈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但对其他不同型的登革热病毒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说感染过登革病毒的人也可能再次感染不同型病毒。因此任何个人都应该做好防护工作。登革热主要预防措施就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如杀灭成蚊,清理家中伊蚊的生长繁殖场所比如地面积水、储水的桶和水缸;夏秋季节尽量避免傍晚出门,外出穿长袖长裤防蚊,使用防蚊驱避剂。但是蚊子可能是世界上最难杀灭的动物,因此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才是预防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上一篇:医疗纠纷总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