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上竹竿是什么意思
鲇鱼上竹竿的意思是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鲇鱼上竹竿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nián yú shàng zhú gān,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鲇鱼上竹竿造句:1、臣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2、我如今明白了什么叫鲇鱼上竹竿,你这张铁嘴倒还真的名不虚传,胡诌得有滋有味,请往下说。鲇鱼,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鲇形目的一种鱼类,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生仔鱼。此鱼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上背较黑,腹面白色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鲇鱼属温水性鱼类,主要栖息在江河的中下游和水库、湖泊、泡沼中。生活在水生植物丛生的静水域或缓水流处。鲇颌齿锋利,肠短、有胃,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条件下鱼苗阶段可摄食轮虫、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鱼苗。鲇鱼在鱼种阶段及成鱼阶段则以底层的杂鱼、虾及水生昆虫等为食,所捕食的多是一些小型鱼类,如虎鱼类、鲫鱼、黄颡鱼、麦穗鱼、泥鳅、鲚等,也食虾类及水生昆虫。鲇鱼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九州、四国)、中国、朝鲜、韩国、蒙古、越南、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几乎遍布全国各水系。
鲇鱼上竹是什么意思
鲇鱼上竹意思是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拼音:nián yú shàng zhú。鲇鱼上竹,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后指仕进之难。出自:宋代欧阳修《归田录》 卷二:“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译文:当初奉诏修纂《唐书》时,梅尧臣曾对妻子刁氏说:“我去修纂《唐书》得心应手,真可说是猢狲进入布袋里了。”刁氏说:“你在仕途上,又与鲇鱼爬竹竿有什么区别呢?”相关的成语1、逆水行舟拼音:nì shuǐ xíng zhōu。释义: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出自:清代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2、不进则退拼音:bù jìn zé tuì。释义:指不前进就要后退。出自:春秋邓析《邓析子·无后篇》:“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译文:不前进就要后退,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就有忧患,没有得到便是失去,这些事情都是人间常态。
鲇鱼上竹竿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鲇鱼上竹竿的解释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 毕竟 困难。后因以“鮎鱼上竹竿” 比喻 上升 艰难 。 宋 欧阳 修 《归田录》 卷二:“ 梅圣俞 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奉召修 《唐书》 ,书成未奏而卒, 士大夫 莫不叹惜。其初受勑修 《唐书》 ,语其妻 刁 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刁氏 对曰:‘君於仕宦,亦何异鮎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清 赵翼 《七十自述》 诗之七:“寸寸鮎鱼上竹竿,生平一第最艰难。” 词语分解 鲇鱼的解释 鱼纲,鲇科。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体长,前端平扁,后部侧扁,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 生活 在河湖池沼等处, 白昼 潜伏 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 竹竿的解释 .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 竹子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 淇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 ﹞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 须臾 引一鲈鱼出。” 唐 孟 浩然 《岘潭作》诗:“试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