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伏天时间表

时间:2024-12-05 00:22:47编辑:奇闻君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1、三伏天从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开始。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2、三伏天的饮食。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


今年是哪一天入伏

截止2023年6月17日,这个年份是7月11日入伏。根据北青网资料显示,2023年初伏:2023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2023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2023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整个三伏天将持续整整40天的时间。入伏需要注意:1、入伏期间应该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吃清凉解暑的水果、蔬菜和绿豆等食品。2、由于入伏天气炎热,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失眠等,因此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做好卧室的通风和降温。


今年伏天有多少天,哪一天入伏

2022年伏天是40天,从7月16号到8月24号。在这40天当中,中伏二十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相关信息:“伏”有“藏”的意思,此时节应“少动多静”“戒躁戒怒”,自我调适,放松身心。如果外出,一定要采取防晒措施,随身带些清凉油、藿香正气水之类的防暑药品;注意及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平时多吃些清凉解暑的食品,如西瓜、莲子、苦瓜等。由于“干支纪日”排列次序的原因,40天的“暑伏”近年连续出现。统计显示,从2015年至2024年这十年间,“暑伏”都是40天。

今年入伏是哪一天?中伏是哪一天?出伏是哪一天?

2020年哪天入伏哪天出伏:7月16日入伏,8月24日出伏。2020年入伏是7月16日,具体时间是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共10天。2020年出伏是8月24日,具体时间是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共10天。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扩展资料:一般来讲,出伏就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应会越来越凉爽。不过在南方一些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清嘉录》的作者顾铁卿:“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但“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上一篇: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怎么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