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荡情欲

时间:2023-04-27 17:29:45编辑:奇闻君

《欲望教授》反映的是主人公“变形”之前的经历和内心斗争,追溯了大卫·凯普什教授的半生经历,着重描写了他在欲海中的沉浮。凯普什大学期间获得富布赖特访学机会,前往英国研究亚瑟王传奇和冰岛传奇文学,但欧洲的文学进修变成了情欲之旅。他认识了两个瑞典女郎,终日沉迷在疯狂的性爱游戏之中,让年轻人最狂野的性梦想变成了真实。他向往这样的生活,却又心存恐惧。他担心纵欲寻欢将毁掉自己的前程,于是“逃”回美国,到斯坦福大学继续完成研究生学业。但他未能潜心修学,而是与迷人且浪漫的海伦热恋、结婚。之后却发现妻子沉湎于年轻时疯狂恋情的记忆中难以自拔,婚姻以失败告终。离异后,他独居纽约,学术上渐渐取得了成就,后来他与美丽善良、通情达理的女教师克莱尔同居,找到了新生活的港湾。然而再一次面对婚姻时他退缩了,害怕自己的感情难以维持。小说结束时,凯普什仍迷失在对现状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之中。

大卫·凯普什

主人公大卫·凯普什一直受笛卡尔式困境的困恼。年轻时的凯普什追求放纵自我,把前往欧洲的文学进修之路变成了情欲之旅。他终日沉迷于与两个瑞典女郎的性爱游戏当中。这样的生活虽是他一心向往的,但同时也令其深感心力交瘁,理性提醒自己如此的纵欲将毁掉自己的前程;后来,他获得在大学任教的机会而且与心爱的女子步入婚姻,生活似乎得以回归正途,然而,这时他却犹疑不定,生怕自由被婚姻束缚,最终他又告别了婚姻,继续自己的情欲之旅。

“欲望”是凯普什的叙述轴线,随着自我叙述符号化的展开过程,甚至成为凯普什的叙述动力。在这个故事中,凯普什围绕自我的种种“欲望”展开其叙述:儿时热衷于舞台的表现欲;求学时在寂寞中萌发的对异性的肉欲;放荡岁月以后渴求稳定感情生活的情欲;婚姻失败后试图恢复对往昔(感情、激情、生活及讲台人生的)欲望的欲求而千帆过尽后努力恢复自儿时以来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欲望与激情,则是贯穿凯普什后半部分叙述的核心轴线。对于凯普什而言,欲望是自我存在的必有状态;具有神秘的、非理性的,甚至难以诉诸语言的宗教般的原始意义。

故事中,凯普什的叙述我和体验我相重合的前后两个部分,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叙述风格。在对儿时和求学的回忆中,凯普什刻意将叙述认知水平保持在过去,无不透露出沉醉于其中的认同感。每次凯普什主动放弃一种欲望(放弃舞台模仿秀、放弃性伴侣波姬塔)时,他都没有在自己的叙述中抹上失落或痛苦的色彩,而是迅速恢复激情与期待,开始寻觅下一种更深、更复杂的欲望体验。然而,与海伦充满期待却最终失败的婚姻,迫使凯普什意识到了感情的昙花一现和虚无、脆弱,并使他开始丧失欲望;以至于后来遇到完美的克莱尔后,凯普什即使极力复制欲望的体验,仍被渐行渐远的欲望折磨得几近分裂和崩溃。令凯普什绝望的正是这种对欲望的必有状态。叙述我与体验我相重合的这部分叙述,充满了凯普什的自我反思、叩问与疑惑。正是在如此这般为欲望津津乐道,甚至将自己曾有的“雄性”欲望视为艺术品一般地欣赏回味的同时,凯普什自反性地向读者呈现出一个极具阴柔气息的自我形象,掩藏不住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将自我客体化的真实欲望。

令人背离神旨、失去永乐世界的,正是对人极具诱惑力的“自我”;而凯普什恰恰把因这种抵制不住他者的诱惑而形成的欲望视为自我存在的痕迹与价值之所在。因此,欲望对于凯普什而言是受到引诱并任己被诱惑。凯普什很崇拜这种欲望,并赋予它使命般的意义。随着叙述的展开,与其说是凯普什担心的,是再也没有一个能对自己形成诱惑力的他者,毋宁说是自己再也无法有“被吸引”的那种状态。

欲望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会吸引人们飞蛾扑火般地投进去,却难逃被吞噬的厄运;婚姻起初就像一道绚丽的彩虹,让人们为之陶醉和憧憬,但很快就会显露本色,或许阴雨绵绵,甚至变成狂风暴雨而让人不堪承受其重。凯普什曾是欲望黑洞狂放的冒险者,却碰得头破血流,差点被吞噬。之后,他又看清了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本原状态让他觉得难以把握,左右为难。罗斯在对凯普什这个人物面对情爱与婚姻进退失据的刻画与剖析是坦率犀利、毫不留情的,但却开不出解决难题的药方。因为,这是由情感、婚姻的复杂性和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情感、婚姻以及生活本身有多复杂,小说对它们的表现和思考的复杂性便与之成正比,其广度和深度无法预测。这是情感、婚姻和生活的魔力所在,也是小说的魔力所在。

《欲望教授》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文学成就之列。

——《村声》

小说《欲望教授》深刻且优雅……实乃大家手笔。

——《纽约时报书评》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之一。罗斯以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崛起,在过去的十年间,他已赢得美国多个主要文学奖项,1998年更是凭借《美国田园诗》一举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人性污点》即由他2000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他也是近年来获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之一。

上一篇:陶新

下一篇: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