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但是大多时候都是和书画相关。的确,八大山人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位书画家,但是,他有另外一个身份却鲜为人知——他是大明王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八大山人的本名叫朱耷,1626年生于宁献王的属地,今天的江西南昌。朱耷自幼居住在王府院内,过着衣食无忧的王公生活。理所当然,在王候家成长的朱耷也读了不少的书,在名师的教导之下,他八岁就能做诗,十一岁的时候就能作画,同时,他的小楷写的也非常工整。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就此覆灭。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当明朝这棵大树倒下之后,作为朱氏王族的后裔,朱耷自然也结束了他王侯生活,成为了一介平民。但是,作为王族的后裔,朱耷并不能轻易地过上普通老百姓的和活,为了躲避清朝的清算,他浪迹天涯,隐姓埋名,先后给自己起了多人化名,其中有:个山、人屋和我们熟知的八大山人。
在朱耷所有使用过的名号中,其中“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最有人们所熟知,这个名号是他在新建,奉新等地的八座大山中隐居时给自己起的一个名号。古人在作画落款署名的时候,都是竖着来写,当“八大”和“山人”这四个字竖着紧凑地写在一起的时候,即形似“哭”,又形似“笑”, 表达了朱耷内心的哭笑不得之情。
作为明朝王族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特别的浓厚,他虽然没有能力去组织武装“反清复明”,但是他的一生却都在用自己手中之笔去表达他的国破家亡之痛。久而久之,八大山人将他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凄凉凝练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笔墨极其菁萃,以“墨点无多泪点多”著称,这和他的遭遇和心镜都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满清,八大山人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仇恨,他不愿意做大清朝的子民,于是,他遁入空门,隐居山林,为僧为道。对于宗教,那只是八大山人借以生存的一个外壳,他一生对宗教并无建树,但是借助这个外壳,他却能够静下心来,寄情于书画,寄托哀思,发泄情感。
八大山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来源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才形成了他独有的书画特色。
八大山人是谁
八大山人并不是指八名画家,而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为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据闻他十一岁就能画青山绿水,而且其山水师法董其昌,书法取法黄庭坚,擅长书画且能诗文。
不过在明朝亡国之后,朱耷因内心极度忧郁、悲愤,而削发为僧,想要保存自己,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另外在朱耷的画幅上能看到一个奇特的签押,是由“三月十九”组成的一个酷似鹤形符号,以此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且朱耷一生以明遗民自居,注意“八大山人”是朱耷六十岁开始使用的署名。
八大山人的作品特点
1、艺术特点
八大山人朱耷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并且善于泼墨作画,在创作时取法自然、笔墨简练、独具新意,使得画作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而且八大山人的画常有着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此外朱耷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50岁以前、50-65岁以及65岁后,这三个阶段的画风均不相同。
2、艺术个性
八大山人朱耷不仅善于画画,还会写诗,不过他写的诗词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让作品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看得读者有些费解,不过从总体上看,57岁是朱耷作品风格的分水岭,其57岁之前,无论是画作还是诗词,都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如《题画湖石》、《题折枝梅》等,但57岁之后,其诗文的风格特点则呈现出“无惧为胜”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