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龙门大桥(1999年)
禹门口,黄河最大流量每秒为21,80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为70立方米,一般流量为200至700立方米。最大流速每秒为10米,一般流速,每秒为1米。洪水时最大水深为11米,平时最大水深3至7米。据黄河龙门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最每立方水为37.5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水为933公斤。含沙量大于166公斤的天数,每年不超过7天。大于133公斤的天数,每年不超过11天。
禹门口
黄河水流经禹门口,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愈近龙门,河 床越窄。奔腾的黄河,受到峡谷约束,勃然大怒,横冲直撞,雷霆万钧,却被静静的高山峡谷挤压在河床中,溃到峡谷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啸着,飞出一层层凌空雪浪,掉过头来,反扑对岸巨石,又一次咆哮着,飞出层层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屿,再一次疯狂地咆哮起来,将一道道水柱喷入天空,在一阵喧嚣之后,从空中颤抖着落入谷底,跳出龙门。这龙门三激浪,是黄河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今,龙门口已新建起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沟通了秦、晋两省。禹门口
黄河流经禹门,河道渐狭,河水千回百转,奔腾澎湃,激山为浪,人称"禹门三级浪"。禹门出口处,宽约百余步,水流湍急,波涛汹涌,道是“平地一声雷”。东岸有一块二十多亩的平坦地面,上建禹庙,相传是汉代创建,重修于唐、元、明、清。禹庙屏阁楼亭,画梁雕栋,依山傍水,形势壮伟。庙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衣冠庄严,冠冕堂皇,神态栩栩,其容如生。可惜此建筑在日寇侵华时期被日军毁坏殆尽。禹凿龙门之千古传奇
禹门风景,奇丽壮伟。有记载"龙门八景"即:石栈连云,鸣泉漱玉,南亭夜月,北口秋风,层楼倚汉,飞阁流舟,桃浪三级,雷声一震。还有一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地方。例如,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在龙门山北有河口,很象龙门却不能通。相传这是鲧治水时所凿,因没有成功,人民给它起名叫"错开河"。另一说是大禹当时开河本开两条:一条通往现在的禹门,一条开往黄龙山的的下川。当大批民夫正往陕西一条开去,天上有一只大鹏呼叫:"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胜往东挪!"大禹善辨鸟语,于是命令民夫改向东挪,后人遂将交岔处起名为"错开河"。又如在禹门南一里多远的地方,有石碛,大河盘绕而行,洪涛巨浪不能淹没,相传禹坟在那里。王宝钏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十八年的寒窑苦恋,最后的喜剧结局,也是个善良人的愿望。
河津古龙门八景
后人修的铁索桥也能让我们兴奋一阵了。八条钢索从两岸扎牢,中间不铺任何物体,想到秦地的韩城吗,就得勇敢些,踏上这一百多米长的铁索,那可是颤颤危危的了,距离水面约的三十米的高度,虽是无风的天气(风天是封桥的)因为是太长了吧,在中间也有近十度的摇摆量,似腾云驾雾,飘然欲仙。当我们小心谨慎的走过去后,头一眼看到的就是八只大缸一字排开,也是一景了。那是当地人为了澄清黄河水,特设在那里。为每一个到达黄河西岸的人准备好的清水。我们的民族是多么醇朴,这就足以证明。喝上一大碗清清的甜甜的黄河水,也不枉为炎黄子孙。八景是看不到了,只是在人的指点下看了些残迹。那么好的瑰宝确让日本人给毁掉了,国耻是不能忘记的。
鲤鱼跳龙门
就是说的这里了,那么大的蓬勃气势,小小的鲤鱼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跃身龙门一步登天。后来听船工们说每年的三月冰漂才过,沽水季节,这里的景色又是别有一番,水平如镜,鱼多而大。黄河鲤鱼美味也就是三月最鲜,鲤鱼逆水行到这里便只能止步的,再也不能前进了。黄河的运船在这也算是终点的。观看群追逐嘻闹,翻花打挺,也能让人心旷神怡。想来那些可怜的鱼儿只能趁着这个时机了。不知何时才能有一条小鱼成为龙的了。
三月水寒逆流上,打挺乏力落旋间。待报东风吹浪起,借波跃过龙门前。
禹门口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均气温11—13度。夏季炎热,冬季比山西省其他地方气温高,早晚温差适中。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相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由此渡河直捣幽燕,一度推翻了朱明王朝。龙门山水一向被视为黄河胜迹,古人不断有诗咏怀。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晚渡黄河》一诗中写道:“通波连马颊,进水急龙门。”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则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道出了龙门的湍悍水势。
《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时开凿,故称禹门,又称龙门。《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为怀念禹的治水功绩,河中岛上曾建有大禹庙,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
这里也是古来相传“鲤鱼跳龙门”的处所。《三秦记》中就在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的神话记载。传说:“每岁季春有黄鲤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之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代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