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浓硫酸:
适用范围:中性及酸性气体。
不适用范围:有机不饱和化合物(烯,炔等)碱性物质。
2、五氧化二磷: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干燥有机物,由于生成的磷酸会覆盖表面,所以常与载体连用。
不适用范围:醇 有机酸 HCl(盐酸) HF(氢氟酸)等。
3、十氧化四磷:主要用于干燥浓硫酸。
碱性干燥剂1、碱石灰:主要用于干燥碱性气体,不能干燥酸类和酯类。
2、金属钠:用于干燥非极性有机物,不能干燥含水量过多的物质,否则有危险。
3、碱金属的氢氧化物:不能干燥酸性物质。
中性干燥剂硅胶:可以干燥除HF外的几乎所有物质,掺入氯化钴可以制成变色硅胶,用途非常广泛(如食品保干)。
盐类干燥剂无水硫酸铜,氯化钙,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碳酸钾等等,应用广泛,其中氯化钙要避免氨气等有配合性的物质,以免失效。
要除去氮气中含有的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氢气,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1、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
2、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3、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
这里面是除去三种气体,很明显,浓硫酸是除去水蒸气的;氢氧化钠是除去二氧化碳的(但是注意,气体从氢氧化钠溶液里面出来会带出水蒸气,所以,这步必须放在浓硫酸的前面,);灼热氧化铜,是用来除去氢气的,这个跟2差不多,氢气被还原以后,也会生成水,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231。
最后总结,除去气体,有水,水通常放最后除去。
检验气体,检验水,水通常放第一步除去。
认为是231
不用3做为第一个的理由是。 (合成水煤气的反应、要加热)
引入CO后无法在后二个步骤中除去。
所以先通过2,除去。
再通过3,除去,这里会有水生成了。
洗气
最后通过1,完全将水除去。物理方式气体中需要被去除的杂质在洗液中溶解度较大,并且杂质气体仅仅是单纯的溶解于洗液。
化学方式杂质气体可以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新的化合物溶解在洗液中或生成沉淀析出。例如:杂质气体为氨气用水做洗液,氨气与水生成碱性的氨水;杂质气体为二氧化碳石灰水做洗液生成碳酸钙沉淀。
直型玻璃管(盛固),接短进短出。
装置:广口瓶或试管(盛液),长进短出。
洗气瓶
溶液不会与所要提纯的气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溶液在除去混合气中非目的气时不会产生新的杂质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