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成都已建成天府绿道1585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276公里,城区和社区级绿道1309公里;2018年上半年全市建成天府绿道892.5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105.5公里,城区级和社区级绿道787公里。
天府绿道
天府绿道总体规划提出,以“一轴、二山、三环、七带”,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共同织就全球规划设计最长的16930公里绿道系统。
目前天府绿道已累计建成2934公里。根据计划,2020年将完成“一轴两环”主干绿道,2025年初步构建绿道体系,2035年全面建成,实现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旅游、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市高起点规划建设天府绿道,每一条绿道都具有巨大的潜在生态价值。[1]以锦城绿道为例,建成后,不仅将实现人均增绿10平方米,还将形成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8条一级通风廊道,同时保护35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而整个绿道体系构成的巨大绿色网格将使成都成为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成都平原之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动物驻留。
成都天府绿道正改变成都城乡发展传统圈层结构,在绿化廊道的密度方面,现成都中心城绿化廊道密度区为0.41,规划廊道密度达1.18,远超北京、上海。[5]
三环路、绕城高速、第二绕城高速,则结合了成都的路网特征以及规划控制特点,三环路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提出两侧各留50米的绿化空间,而绕城高速两侧各预留了500米,这为绿道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当下,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天府绿道这一世界最长绿道系统正在加快编织成网。站在专业角度,他认为,全域覆盖的天府绿道,把郊区的环境资源“串进来”,城市的发展要素“引出去”,打破屏障,实现经济、物流等各要素的流动,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环境生态品质和经济发展动力。
天府绿道
截至2019年9月,全市已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934公里,其中,2018年新建各级绿道1914公里。[3]锦江绿道累计建成63公里;熊猫绿道基本建成;锦城绿道建成180公里,锦城湖至青龙湖24公里长城市自行车专用道贯通。[2]
2020年建成“两环一轴”绿道(锦江绿道、锦城绿道、熊猫绿道)共约750公里
天府绿道规划主要分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其中,区域级绿道具体是:锦江绿道、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龙泉山森林绿道、滨河绿道。
锦江绿道:沿锦江从都江堰紫坪铺至双流黄龙溪,总长度约200公里,串联10个区(市)县。
熊猫绿道;沿三环路总长100公里,以慢行交通为主,兼具生态、休闲、体育、文化等功能。
锦城绿道:依托环城生态带,主线总长度200公里(次线300公里),串联11个中心城区。
田园绿道:沿第二绕城高速路,总长度约300公里,串联10个区(市)县。
龙门山森林绿道:沿龙门山东侧,长度约350公里,串联6个区(市)县。
龙泉山森林绿道:沿龙泉山西侧,长度约200公里,串联了5个区(市)县,
滨河绿道:包含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杨柳河-斜江河-江河-临溪河、东风渠、沱江-绛溪河、毗河等河段,总长度约570公里,串联15个区(市)县。
城区级绿道是在城市各组团内部成网,与区域级绿道衔接,与城市慢行系统相结合,体现“绿满蓉城”的宜居品质。
社区级绿道是与城区级绿道相衔接,串连社区内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馆、社区养老等设施。
天府绿道
成都的特色是太阳神鸟,所以设计者构思了一个“神鸟环绕、绿映天府”的创意,由成都独有的太阳神鸟为基本图形元素进行设计演变,与天府绿道的中英文字体、红色闲章构成山水环绕的天府绿道盛景。“神鸟”代表了古蜀的文化内涵,以神鸟为核心传达出了天府绿道对古蜀文化的继承。神鸟互相环绕飞舞,传达出和谐统一的美好寓意,又传达出天府绿道的地域形态。标志中还提取了成都市花芙蓉花和银杏叶的外形线条,并以绿意盎然的色彩构成新的图形,似山、似水、似绿叶,代表了天府绿道绿意满城,山水环绕的自然之美。主图上,神鸟环绕,代表吉祥如意,也代表着天府绿道作为成都新名片筑巢引凤,繁荣发展的功能特征,寓意着对天府盛景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