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经典曲目是什么?
粤剧经典曲目是《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寒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再重光》,《双国缘》,《动天庭》等。1、《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场粤剧的名称。作者是唐涤生。本剧背景是明末崇祯六年,国势积弱多年,崇祯帝虽欲励精图治,但因饱受沉重压力,用人不当,国势日益衰弱。戏曲讲述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的悲情爱情故事。2、粤剧《紫钗记》由唐涤生于1956年改编自明代汤显祖所著《紫钗记》,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汤显祖版本的《紫钗记》,据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及其本身作品《紫箫记》所改编,并改变其原来的悲剧结局为才子佳人故事。3、《蝶影红梨记》香港剧作家家唐涤生据元朝张寿卿原著《红梨记》改编的不朽之作,1957年香港仙凤鸣剧团搬上舞台,由已故任剑辉和白雪仙领衔演出。粤剧的其他简介。粤剧粤曲是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不仅在我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全国、在世界华人地区,都有广泛影响。在3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粤剧艺术涌现了无数优秀曲目,产生了无数名家大师,成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粤剧经典曲目有哪些?
粤剧经典曲目有:1、《帝女花》2、《紫钗记》3、《西楼错梦》4、《白燕迎春》5、《牡丹亭惊梦》6、《三笑姻缘》7、《李后主》8、《昭君公主》9、《雷鸣金鼓战笳声》10、《梦断香销四十年》11、《柳毅传书》12、《楼台会》13、《九天玄女》14、《山伯临终》15、《客途秋恨》16、《三看御妹》17、《醉打金枝》18、《昭君出塞》19、《蝶影红梨记》20、《血溅乌纱》粤剧的特点: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男的唱得比较平稳、低沉,有时略带沙哑;女的唱得非常细腻而又圆润。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着名演员早期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建立“大成国”自称平靖王的二花脸李文茂,创建粤剧同业行会“八和会馆”的老生邝新华等。
广东十大粤曲
广东十大粤曲如下:1、《三娘教子》《三娘教子》是广东地区非常有名的一首粤曲,它是根据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一位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著名《无声戏》改编而来的,讲述的是王春娥、薛保和薛倚哥的故事,整体的故事围绕着自食恶果这个主题展开。2、《三下南唐》《三下南唐》是广东地区一个被虚构而成的粤曲,主要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宋朝时期,狄青让自己的儿子出任大帅,然后和杨家产生的恩怨纠葛,期间还有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女英雄穆桂英非常有名。3、《斩二王》《斩二王》是广东地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粤曲戏剧,这个粤剧整体是采用叙述性的手法表达出来的,所以观众们能够很容易接受并且看懂,没有太多特殊的唱段,但是以失手打皇帝的手法表达了艺术手法。4、《再重光》《再重光》是广东地区一个比较传统的粤曲戏剧,这个粤剧是出自于《新江湖十八本》,在清朝年间非常的有名,许多戏台都使用的是《新江湖十八本》这个本子,但是此戏曲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失。5、《黄花山》《黄花山》是广东地区一个经常被演出的粤曲戏剧,该粤剧又被叫做为《太师回朝》,主要讲述的是黄花山寨主李瑞廷,下山结识了英雄姜云龙,然后和武艺高强的他一起揭竿起义的故事。6、《雨打芭蕉》广东音乐中还有不少“以景抒情”的作品,作曲家们通对场景的描绘来表现人们的精神风貌,这首《雨打芭蕉》就是广东音乐中“以景抒情”的代表作。7、《杨翠喜》以清末的真实事件“杨翠喜案”段芝贵戏子换巡抚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旅津广东人刘明德与著名歌伎杨翠喜相恋、与权贵抗争的爱情故事。本剧的爱情主题是全新编创的故事,加入了刘明德这个虚构的人物,虚实结合地串起了真实的历史以及“杨翠喜”这首粤曲小调。8、《双声恨》《双声恨》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乐曲表达了一种在哀怨缠绵之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曲开始的慢板段落,色彩暗淡,曲调哀怨缠绵,多段旋律的重复如泣如诉,深沉悱恻,凄怆之情可见一斑。后面快板乐段的反复加花演奏,速度渐快渐强,明朗有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帝女花》《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场粤剧的名称。作者是唐涤生。本剧背景是明末崇祯六年,国势积弱多年,崇祯帝虽欲励精图治,但因饱受沉重压力,用人不当,国势日益衰弱。戏曲讲述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的悲情爱情故事。10、《紫钗记》粤剧《紫钗记》由唐涤生于1956年改编自明代汤显祖所著《紫钗记》,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汤显祖版本的《紫钗记》,据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及其本身作品《紫箫记》所改编,并改变其原来的悲剧结局为才子佳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