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开端?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因为这样做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 2、战略上的失误。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 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战略上存在重大失误。3、中外政府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1861年,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专攻金陵(今南京);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领湘军的一部,进攻浙江。英法侵略者组织中外混合的反动武装,协助左宗棠。4、腐败严重。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太平天国的腐败是和建都天京同时产生的,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但他这些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捡来的货色,在洪秀全思想中没有深化,也没有消化。洪秀全很难把这些平等思想付诸实践,只能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即《太平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来规定自己所应该享受的待遇和特权。扩展资料:太平天国爆发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加紧对农民的盘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支付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用。以弥补由于鸦片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开始加紧了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增加税收达到一至三倍,加上外国工业品的大量倾销。使中国的城乡手工业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开始破产,而部分地主阶级趁机开始兼并农民的土地,加重了对老百姓的盘剥。2、自然灾害的影响。广西境内山岭横亘 ,与外界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苦不堪言,陷入绝境,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由于鸦片战争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从而进一步激化了国内阶级的矛盾,广大农民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纷纷开始揭竿而起。鸦片战争之后的10年之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大大小小反清起义就有110多次。《浔州府志》 记载: “道光十三年癸巳 ,桂平蝗。十四年甲午夏 ,浔州蝗 ,复大水。七月初七日 ,桂平大宣里鹏化、 紫荆、 五指三山水同发 ,平地深三尺 ,岁大歉。十五年乙未 ,平南蝗食草木百谷殆尽。十六年丙申 ,平南再蝗。十七年丁酉春三月朔 ,浔州雹 ,大如斗。二十年庚子六月 ,浔州大旱。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 ,大旱” 由此可见,恶劣的农业生态使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使他们近乎陷入绝望 。3、战争的赔款。广西不仅是当时江南最贫瘠的省,也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该省每年额征地丁银仅69万两,在江南各省中位居最末,在全国18省中,位居第15名,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也很大。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将大笔的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由于设立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开始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加为之激烈。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嘉庆道光以来 ,全国范围内由于税收弊端引发的社会矛盾在经济落后的广西也很尖锐。4、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的中,向广大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宣传反清的思想,并创立拜上帝会。1849年,拜上帝会众已达上万人,至1850年前后,拜上帝会与当地的地主团练冲突开始日益尖锐起来,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爆发了一场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主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发展下酝酿和发动起来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事变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天京事变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实力受到影响.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RpXfYosG5SG7wiOKMTs0Ycl1ttuKldl0NaJz5F90xw-HaCsawlIOgmU0COHGUDP
上面是书面上的,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小人乍富,闲的没事干.
一群老农民,破落户,穷酸读书人发财了,窝里反.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最中肯:“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
发生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凭什么还能坚持8年?
我们所知道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整个中国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无能,农民组织领导了这次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抗争。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但最后也失败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腐败,无法在与清政府所抗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却还能苟延残息了8年之久,才被清政府一锅端掉。 在天津事变以后的太平天国,已经迎来了它的末期,只需要清军派人去围剿,便可轻而易举让它覆灭。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太平天国居然还能在这样的局势下坚持8年抗战,直到后来才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灭掉,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它坚持如此之久? 在谈到太平天国是如何坚持8年之久的原因之前,笔者想下来谈一谈那个令太平天国覆灭的原因之一的天京事变,这个事变虽然让洪秀全实现了政教合一,但是却让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事变过程 这整个天京事变的起因就是洪秀全想要掌管整个太平天国的权利,当时东王杨秀清的权力实际上要比天王大得多,毫不夸张的来说东王杨秀清权力大到连天王洪秀全都要听他的命令。 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天王的地位虽然很大,但其实只是一个虚头,洪秀全并不想这样被动,他便联合领导集团发动了一场公开的政变,意图分割掌握东王势力。 当时的杨秀清过于嚣张,居然假借天父上身的名义,要求天王洪秀全来到东王府施压洪秀全,要他一定承认东王是万岁。洪秀全也是迫于无奈,只能点头称是。 后来东王以西县紧急为理由,把一向听从天王洪秀全的北王和冀王调开,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有谋权篡位之心。就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有人向洪秀全告密说,东王想要取而代之洪秀全的地位。 这也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洪秀全联合了北王和冀王和燕王铲除东王。这一联合军在清晨突然袭击东王府,东王被杀害,东方的势力也随之倒台。 2.结果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已经开始涣散,它再也不是那个攻而不破的太平天国了。清政府在陆续与太平天国的对决中取得胜利,虽然太平天国又很快夺回那些领地,但他已经名存实亡了。 尤其是在北王死了以后,冀王开始执政,各方面都被天王洪秀全所限制。甚至在后来天王开始重用其他兄弟来牵制冀王,这让冀王十分寒心,后来便带领了10万弟兄直接出走。 冀王的出走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军事力量更加薄弱,虽然天王洪秀全真正掌握了实权,但是当时太平天国内里就已经腐败了。根本无力在抵御外敌的入侵和威胁,只能被动地接战。 天王洪秀全万万没有想到,等到他真正掌握实权的时候,已经是太平天国的末期。就是这样一个内里腐败的太平天国,在经历了天京事变和冀王出走后,仍然苟延残喘了8年之久。 太平天国在连续经历了天津事变东王倒台,和冀王出走的事情以后,太平天河内部已经变得极其混乱了。帮派之间常发生斗争,但是太平天国真的就无人可用了吗? 其实也不尽然,虽然太平天国已经名存实亡,但是洪秀全并不是无人可用。所以长江后浪拍前浪,新生代的力量正在熊熊燃起。谭绍光、陈玉成这一类敢打有勇的武将,是能代替洪秀全守好太平天国的。 有武就要有文,洪仁这个大人才就不能错过了,他毕竟是留过学的,在战略眼光上是相当独特的。若是得了这样一个人才,太平天国后期完全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但是呢,洪秀全就不是这一块料。洪秀全虽然实现了政教合一,但是他眼光狭小、心胸也狭隘。有这样一个领导人,太平天国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纵使他有岳飞、诸葛亮,也架不住这个领导人胡来。 现在我们继续说回正题,来谈一谈洪秀全在这内里腐败的情况下,是怎么坚持8年之久的?真的是洪秀全领导有方,加之动用自己的权谋才苟延残喘那么长时间吗,其实并不尽然。 1.清政府自身 其实当我们纵观 历史 来看,洪秀全失利的那一段时间,恰恰好跟第2次鸦片战争的时间隔得特别近。这也就是清政府为什么迟迟不来,覆灭了这个农民起义所创立的政权的原因。 第2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失守,大量珍贵文物被外敌抢走或是损坏。这个时候的慈禧,还在慌忙逃窜去往承德的路上。第2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清政府失去了东北以及西北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也因是得以残喘。第2次鸦片战争是第1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张,在鸦片战争期间,满清政府是无力去管太平天国那档子事。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内里腐败,更是因为清政府自身就在抵御外敌之中,根本无力去管自己领地的起义运动。这也让太平天国得以多存活了八年之久,但是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2.外部因素 前文也提到过,冀王出走这个事情。虽然冀王出走,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加入任何一方势力,也同样没有向满清政府低头。冀王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军事家,他的成就丝毫不比洪秀全低。 他出走单干,自立门户,但同样在于满清政府所抗争。当时冀王的出走完全只是因为洪秀全不懂收纳人心,擅自提拔了两个草包哥哥来牵制冀王。冀王在考虑到太平天国现有情况后,无奈出走。 冀王知道太平天国已经无力承担第2次内讧,所以虽然他出走,但是却在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新的政权,正好与太平天国遥遥相望。或许他是在等洪秀全的妥协和请回,但是事实谁也不知道。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冀王屡战屡败,但是同样他也分走了大部分,太平天国所要承受的军事上的压力。这也使得太平天国得以休 养生 息,养精蓄锐,太平天国能支撑八年之久,冀王功不可没。 3.内部因素 虽然笔者一直在强调,洪秀全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懂收纳人心,也学不会刘邦的仁义。连东王杨秀清都评价过他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但是在他的治理下仍然有很多人才涌现出来。 许许多多在日后能帮上太平天国的骨干人士,被提拔上来替洪秀全办事。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个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他们二人的合作努力之下,次次歼灭了清政府所派来的军队。 在于思想上,为了度过那个天父和圣子自相残杀的局面,洪秀全果断将脏水泼到了北王身上,这时的北王已经亡故,洪秀全便全国下令遵行“尊杨贬韦”的思想。 为什么要尊东王?就是因为东皇虽然他这个人嚣张跋扈,但是他的领导能力是实打实的,况且太平天国本就是一个由政教集合在一起的一个地方,东王自称天父下凡,尊他自然是能继续稳固人心的。 那为什么要把脏水泼给北王呢?自然是因为北王一生杀人无数,手上沾染了太多鲜血,这样的人自然很容易引起民愤。在这个基础上把脏水泼给北王自然是一个不错的决定,况且他人已经走了,也无力辩解。 在这之后太平天国凭借自身的努力,重新打开了江南局势,挺进了苏浙。终于在艰难的局势中打开了局面,可以说太平天国自身能挺8年之久,内部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当然纵使太平天国能够坚持8年之久,却也抵挡不过,后来的清政府与联军的围剿。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政府急需一个突破口,他们就把目光放到了太平天国上。 就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太平天国在清军和联军的围剿之下,就此消亡了。但是他却开创了中国 历史 上第1个由农民起义遭受中外势力围剿,和利用西方教义起义等壮举。 太平天国的失利是必然的,因为它是依托神权而建立的一个起义军。天王洪秀全本就是一个架空的“神”,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吉祥物却想着要夺权,自己掌握权力,这当然会导致失败。 更何况后期太平天国高层其实已经与太平天国的人民,完全不在一个阶层之上。这些穷了一辈子的农民,偶然间接触了权力和欲望还有财富,自然是无法割舍的,由奢入俭难便是最好的道理。 当然若是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班子,目光再过于长远一些。在鸦片战争时养精蓄锐,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内部争斗,那么他们的模仿当年项羽一样,直取清政府内部也是未尝不可的。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天京事变发生的始末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包括知识、信仰、能力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正当太平天国西据武昌,东破清朝江南江北大营,天京之围被解除后,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时期,领导集团内部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领导集团滋生了严重的享乐主义,腐朽思想、宗派主义思想开始日益增长,导致太平天国宗教体系的崩溃,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瓦解。
洪秀全把清朝两江总督的衙门扩大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民,动用了成千上万的无偿劳力;东王府在修建时也尽毁附近民居,开拓地基,穷极工巧,赏心悦目。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与当时紧张的战争气氛极不相称;而且太平天国内部从天王到士兵之间都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君臣上下有了天渊之别。天国诸王将相都是世袭,连称呼、服饰、仪卫舆马等都有明确规定。洪秀全自比独一无二的太阳,天下万国之主。天王外出,必有轿夫64人,东王出行,必有轿夫48人,最下的两司马也有轿夫4人。各王出行,军民必须回避,站在道路两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此外,领导内部生活也变得奢侈腐朽起来。天国各王都沿袭历代封建王侯的嫔妃制,除正妻之外,再立妃嫔。规定天王有嫔妃88人,宫女千名;东王以下递减。天王离宫鸣金乘马,张黄罗伞盖,女侍从数十人;东王出宫,有开路龙灯、仪仗、鼓乐,甚至连吃饭时也要奏乐鸣炮。各级王侯的子女,也按其父王的官位别有称呼,如称呼七千斤、六千斤,不许混叫。
生活上的腐化,随之而来的是权力名位和派系之争。先是杨秀清,自比政府头脑,滥用权力,专横跋扈,欺压臣属,甚至发展到借用天父下凡附体杖责洪秀全,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这件事成为了天京悲剧的导火线。
1856年8月,杨秀清又借天父下凡附体,令洪秀全到东王府封他为“万岁”。洪秀全意识到杨秀清意在夺取皇位,便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分别从江西、湖北前线回京采取行动。韦昌辉素与杨秀清有隙,接到密令即带兵3000余人星夜奔京。9月2日,迅速包围了东王府,斩杀杨秀清及其眷属、侍从、亲兵数千人,连婴儿也没有放过。接着又扩大事态,捕杀东党阵营,使天京死难者达2万多人。石达开回京后,责备韦昌辉杀人太多。韦昌辉感到石达开是他夺权的障碍,想谋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坠城逃出天京,韦昌辉竟把石达开一家杀害,并指挥叛军围攻天王府。韦昌辉的暴行,激起了天京官兵的愤怒,受蒙蔽的韦昌辉部属也觉醒,在洪秀全的命令下,合朝同心,把韦昌辉及其党羽200多人一举诛灭,天京变乱终于平息。
石达开逃出天京后,即调4万人马从武昌东来,指名要韦昌辉的人头。至宁国时,洪秀全将韦昌辉的人头送上,并请石达开回京总理国事。但洪秀全因天京的变乱,对异姓王不完全信任,他把庸碌无才的家兄洪仁发、洪仁达封为安王和福王主持军政,对石达开进行监视和遏制,这使石达开很难立足。为避免第二次天京变乱和洪秀全的加害,石达开负气带领数万将士离开天京。6月,到达安庆。在安庆,他逗留了4个月,纠集精兵良将20余万,决心率兵远征,永不回天京。石达开的独立行动,客观上形成对太平天国的大分裂,严重地影响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天国内部人心涣散,军事形势急转直下,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取胜,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元气大伤,实难恢复。
石达开率军出走后,仍然尊奉天王,坚持对清军作战。但终因脱离革命中心,无所依托,被敌人多次包围,屡受挫折。他先是辗转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湖南,然后突入四川,再折回云南……部队连连失利,频频损兵折将。1859年,实力已去其半。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仅率四五万军队进入四川,在大渡河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被清军和土司军围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7000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石达开率军左冲右突,企图强渡大渡河,均告失败。身处如此绝境,眼望滚滚河水,遥望当年雄姿,石达开不由得声泪俱下,愧疚交加。他已下定心死之心,幻想“舍身救三军”愿以身受“斧钺交加”和“身首分裂”之刑,来换取敌人对部众的“赦免杀戮”。他写信给清军总兵唐友耕,请不要杀他的部下,只杀他一人。唐友耕假装答应。石达开随带5岁的儿子石定忠于6月13日昂步走进敌营,结果上当受骗。清军夜袭石营,有2000多将士被惨杀。石达开也于6月25日被押送到成都,凌迟处死。临刑前他视死如归,神色坦然,不愧为太平天国的忠臣义士。他被害时年仅33岁。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给革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它损伤了革命的元气,使整个战局出现不利形势,太平军丧失了乘胜歼灭清军的有利时机。腐败导致失败,这是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天京变乱后,洪秀全在“朝无佐政之将”的严重局面下,又着手重建领导核心,他自任军师,亲自过问朝政,并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为前军主将,后封为英王;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后封为忠王;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这些措施使太平天国的政局取得了暂时的稳定,军事上也取得了一定胜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相继失守,最后天京被围。洪秀全于1864年6月1日病故。7月19日天京沦陷,成千上万的将士惨遭杀戮,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