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圣像
庵后,是一个村落的名字,居住着高氏一族,人称“庵后高”,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了。它地处黄岐山东北麓,属于丘陵地带山庄。它现属揭东县埔田镇的一个行政村,有人口10000多人,也算是一个大村落了。它为什么村名称“庵后”呢?据潮汕地区村落命名的习惯,不少是以所在地的山、水、古迹、名胜或地理形胜而定的,如汤前、潭前……而“庵后”理应是在一座庵寺之后,但该村却无什么古庵名寺,名从何来呢?原来,庵后高氏始祖,原籍福建省漳浦县,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从闽入粤,首先迁至揭阳县之霖田都德桥村庵后草创家园(即今之揭东县霖磐镇德中村),那里原有陈氏一族居住,因在一座古庵之后,故名称“德桥庵后”。居住不高敦重久,见该地虽好,但四周都是陈姓一族,占在地利,发展迅猛。而高氏孤立,诚恐受压,于是来到梅冈都黄岐山东北麓,
见一片山地,地旷人少,土地肥沃,是可发展之地,乃搬迁至此重建村寨(即今之埔田镇境内),但觉若干年来,在庵后居住也十分顺利,添丁添财,为不忘故旧,乃把新建村名仍称庵后。
高氏另创新村之后,大片荒山正是用武之地,乃不辞劳苦,披荆斩棘,把荒山造林种果,坡地辟为菜园,种菜蔬杂粮,洼地则辟为水田,这里又是榕江三级支流车田水流过,便于灌溉,高氏子孙勤劳耕作,渐渐发展,使粮食能自给,山地作物,四季都有收成,故村子渐渐优裕起来,成为梅冈都的一个中等村落。
位置境域庵后,地处黄岐山东北麓,属于丘陵地带山庄。
庵后村最有名的土特产是香蕉和竹笋,尤其是竹笋,声名更著,原因是这里的土壤,适合于麻竹生长,这种麻竹,枝干粗、叶子大、常年青绿,每年于农历5至9月是其旺盛生长期,地下茎四面伸展,末尾便发出嫩芽,将欲露出地面。农民便用特制的金属笋篦,把它从根部截断,取出稚嫩的竹笋,每块二三斤重,最大的有10多斤,是人们最喜欢吃的佳肴。把笋剥去外壳,切成丝,与鸭肉煮成汤,味道特别清甜。而“埔田粿条炒笋丝”是揭阳最有名美食,揭阳妇女,逢年过节,善于做菜粿,若用笋丝加料为馅,味道特别好,有一句俗话说:“乞食婆想食笋粿”是讥讽人太过奢求之意。从这句话也可看到笋粿的价值。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庵后村现代化建设与生态化建设两手齐捉。09年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及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同意,聘请湖南湘潭设计学院为村新农村建设做整体规划,规划内容以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全局理念,科学谋划做为指导思想,以突出民生、资源、生态、安全、发展、文明为重点。整体规划竣工以后,规划图经上级相关部门论证,规划结构受到高度赞赏。经多方筹资现已先期建成曲埔路、三曲路、师恩路及两座主要桥梁,为以后招商引资抛砖引玉。现在的庵后村,楼房林立新屋成群。学校、老人文化活动中心、殡院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村内道路硬化、排水畅化。道路两旁花草树木,前后掩映风景宜人。小河流水,绿竹婆娑,在这风光旖旎的地方,庵后村筑巢引凤成功的引进了万竹园这一休闲游乐项目。该园以大手笔、新理念、投巨资打造别具特色的竹文化生态公园。公园的落成使用,使庵后生态旅游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为庵后村新农村建设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的万竹园,是都市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旅游观光、放松偷闲的好地方。大量吸引着揭阳市区、汕头、潮州、梅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成为揭阳市生态旅游一大亮点。2010年元宵其间,该园还成功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大赛广东赛区粤东分赛区的决赛,为万竹园走出揭阳走向广东面向全中国打出响亮的一牌。竹笋之乡,和谐家园。今天的庵后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综合治安治理得到有效加强,良好生态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庵后村[广东揭阳市揭东区庵后村]
广东名村人口它现属揭东县埔田镇的一个行政村,有人口10000多,全村统一姓高。
商业1995年12月-总书记视察庵后村竹笋生产基地时,对庵后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笋生产给予高度肯定,并指示庵后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挥名牌效应,扩大生产规模,多出口多创汇。目前,庵后村已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大型麻竹笋生产基地,村内竹笋加工企业(公司)十多家,他们每年为国家创税及解决村民劳动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景点揭东万竹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万竹园”位于具有“中国竹笋之乡”的揭阳市揭东埔田镇。景区面积近千亩,工程于2008年2月7日完工并对外开放。
历史人物宋代著名诗人高登,〔字彦先,号东溪〕后裔,在庵后村饲堂内供奉着高登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