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博物馆

时间:2023-04-28 11:38:18编辑:奇闻君

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大门

2009年10月30日,随着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拉开帷幕,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暂名)在安庆市开馆。

博物馆坐落在安庆皖江公园内的大湖之滨,与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连为一体,占地面积131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82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3482平方米。钢结构的屋顶网架和玲珑剔透的玻璃幕墙,将现代建筑的明快轻盈掩映在绿树丛中,与碧水蓝天融为一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这是一座兼具展览馆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分为“戏曲之乡,源远流长”、“黄梅绽放,梨园奇葩”、“梅开数度,生机无限”、“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和“黄梅戏舞台美术展览”五部分,既有用16毫米老式放映机放映原版《天仙配》等黄梅戏老电影的“怀旧放映区”,也有雾幕成像、幻影成像、大型触摸屏等现代展示设备,许多珍贵的实物及历史照片属首次亮相,生动地再现了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一个多世纪以来诞生、发展的曲折历程。

馆内藏品

走进展室,迎面一具安庆岳西县出土的元代戏剧人物瓷枕以及程长庚等徽班名角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它们见证了安庆作为戏剧之乡的悠久历史,也说明黄梅戏之所以能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绝非偶然。史载,汉代安庆潜山人左慈在曹营宴会上作“鲈鱼幻术”(即魔术),众人皆惊;孙策攻皖城,则一次“得百工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可见当时安庆百戏之盛。东汉以降,安庆境内诞生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乐府民歌,为发展说唱艺术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明朝末年,安庆枞阳人阮大铖“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创作《燕子笺》、《春灯谜》等“石巢诸剧”,流传至今。其驻安庆天台里的阮氏家班,更是“誉满江南,于世为冠”。入清后,安庆作为安徽省治所在地,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度流落民间的戏曲艺人逐渐汇聚到安庆城西徽商云集的石牌口(长江与皖河三大支流交汇处,自古为盐茶等货物集散地),创造出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为特色的徽剧,享誉江南,并随着徽商船队从安庆唱红苏杭扬州,最后“徽班晋京”,唱到北京清廷,被时人称作“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

黄梅戏就是在徽班演员大批进京后开始萌芽的。清道光咸丰年间(1840—1860年),湖北省黄梅县一带连遭天灾,期间太平军与湘军又在此连年征战,人民困苦不堪,纷纷东逃相对富庶的安庆附近各县,还有皖北凤阳一带南下的逃荒者,他们中的一些人靠演唱黄梅调、采茶歌或表演花鼓灯乞讨,为民众喜闻乐见,而后竟有以此为生者。清光绪后(1875年后),一些演过徽剧的艺人如蔡仲贤(1865—1942年)等受此启发,便与民间艺人胡普伢(1870~1935年)等结合,借用黄梅调、花鼓灯及本地民间歌舞加以改造,演绎奇闻轶事,在庙会或逢年过节时演出,从道情到两小戏、三小戏,从业余演唱到结为“草台班子”,从“三打七唱”到逐渐丰富器乐舞美,从口传身授、手抄笔录到出现“36本大戏72本小戏”经典剧目,逐渐形成了黄梅戏这个新的戏剧形式。黄梅戏的出现,改变了戏曲仅仅为达官贵人、富商豪绅服务的历史,成为扎根于下层民众的草根艺术,因此也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正基如此,2006年公布的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入选上榜。

博物馆以大量图片及实物客观地反映了黄梅戏初创时期的演变情况,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安庆民间仍流传至今的高腔、文南词、桐城歌、弹腔、曲子戏等曾给黄梅戏以丰富滋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天仙配

黄梅戏真正焕发青春活力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2年安庆黄梅戏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文艺调演的合影、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人员合影等珍贵历史照片,使人感慨万千。正是这两次演出和随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的拍摄,黄梅戏这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草根艺术才得以不断得到规范、完善和繁荣,并从安庆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拍摄戏曲影片《天仙配》时穿过的服饰以及他们早期的一些照片,令许多参观者驻足流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严凤英就没有黄梅戏的今天。正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严凤英、王少舫等一代天才黄梅戏艺术家们创造性地充分发挥才华,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将黄梅戏艺术推到了高峰,并为其兴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张1988年1月26日载有《毛泽东看黄梅戏》通讯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影印件,和朱德、周恩来以及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等会见黄梅戏演员的照片,吴邦国、王光英等为黄梅戏题词的条幅,都挂在展室显著位置,直观地表现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梅戏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继黄新德、马兰等中继者之后,以韩再芬、赵媛媛领军的新一代黄梅戏代表人物已走向成熟,《郑小姣》、《七仙女与董永》、《山乡情悠悠》等黄梅戏电影、电视剧,将黄梅戏带进千家万户,连获大众电视金鹰奖或中国电影华表奖;《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徐锡麟》等新编黄梅戏优秀作品受到广泛好评,迎来了黄梅戏又一个高潮。博物馆中大量的实物和照片,集中反映了新时期黄梅戏的发展及成就。特别是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充分利用黄梅戏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优势,在登陆国家大剧院、打造黄梅戏精品的同时,仍保持了以城乡基层为依托,以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普通群众娱乐生活为己任的“草根”传统。近几年,在各类剧团演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安庆市、县两级的多数黄梅戏剧团每年演出仍在百场以上,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有的还应邀到香港、台湾地区乃至日本演出。安庆民间黄梅戏班社基本固定的民间剧团(社)就有200余个。

上一篇:陈俊芳

下一篇:丁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