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详细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扩展资料:影响
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远东: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中日甲午战争
从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即清朝光绪二十年和明治二十七年,也就是以丰岛海战开始的,属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根据干支纪年的说法,1894年又称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叫做甲午战争。持续了九个月的战争以中国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直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战争才真正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包括丰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平壤战役、辽东战役和黄海战役五大战役。
丰岛之战
起初,为了履行宗主国的职责,中国在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派遣援兵,但日本认为中国和朝鲜不是宗藩关系,便立即派遣援兵,碰巧在朝鲜的丰岛附近的海上遇到日本军舰公然挑衅,这让当时的光绪皇帝非常气愤,于是第二天便公开向日本宣战,也正合日本之意,这也正是甲午战争的开始。
平壤之战
此后,两国即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开始抗争,但当时的朝鲜政府很快被日本控制,于是海战被迫转为陆战,双方的兵力相差甚远,日本约1600人,而中国则约1700人,力量可想而知,但令人遗憾的是,主帅叶志超实在贪生怕死,直接放弃平壤,一直逃往北方,直到鸭绿江,所以日本抓住了机会,赢得了胜利。
黄海战
日本在平壤战役后迅速占领了朝鲜,并开始对中国开战,这也是他进攻朝鲜的原因之一,于是中国北洋水师再次与日本展开激战。
而且这次李鸿章原本打算预购英国产的“吉野舰”以应付战争,却碰巧碰上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而在慈禧太后的皇后当中,又有一次,慈禧几乎可以说是大权在握,所以清政府直接将军费挪用,只为庆贺太后生日,相反,日本全国上下都开始捐款,抢先买下“吉野舰”,结果“致远舰”被击沉,李鸿章无奈,只好退居威海卫,保存实力,日本再一次占上风。
辽东之战
在黄海战役之后,日本侵华的步伐更为激进,在辽东战役中,中国将领更是一触即溃,于是旅顺、大连等地接二连三被占领,数以千计的中国人被日本刺刀夺去了生命,其中旅顺大屠杀尤其残忍,妇女儿童无一幸免。
威海卫之战
在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北洋水师的大批将士相继自杀殉国,洋务运动逐个失败,之后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一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