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和
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
(1)587年隋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渠,后又整治取直。
(2)炀帝,洛阳经济依江淮。605年,开漕运干道---通济渠,引谷、洛二水入黄;东段北引黄河入淮。
(3)608年开永济渠,引沁入卫至津,继溯永定河通北京。
(4)610年开江南运河,引江至杭州通钱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淤积——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引伊洛入汴。兼引、蓄、排、治。
元
(1)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不绕道洛阳,以10年开“洛州河”、“会通河”,天津至江苏清江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达杭州。京津原河废,修“通惠河”。新京杭大运河比绕洛阳运河短九百多公里。
(2)元都初漕路线,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中砾镇,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绕道过远,水陆转运。1282年动工开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大清河位置,1855年黄河夺大清入海)。漕船由江淮溯黄泗济直达安山济水。
(3)1289年,自济州河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会通河于海淮分水脊,河上建插板门船闸26座,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调航水,控水位。1291~1293年,元朝建闸20座,直达今京城积水潭,今运河路线告形成。
明
(1)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高,修建南旺水柜,七成水北流,三成南流,解决会通河水源,增闸至51座。
(2)为避黄滥和360里黄河航程:明在1528-1567年、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泗水运河,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邳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
(3)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建了洪泽湖大堤、高邮湖运河西堤、运河东堤平水闸。
清
1681-1688年,在黄河东侧,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使运河完全与黄道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
(2)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河段,单向年通过能力近2000万吨,扩大沿岸灌溉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安全效益。
(3)目前运河济宁以北段,无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建成16座通航梯级。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洪泄枯补,北调具规。徐州以南,闸年舶吨位达1370余万吨。
黄河决口,导致或参与运河走向
1.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入海。宋人称“北流”;1060年,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称“东流”。
2.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为御金兵,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堤防,黄河决口,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济入海。黄河流经宿州,隋唐运河真正被废,黄河泛滥600多年。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南面摆动,均被强堵。泗汴涡颍水入淮,或分几支。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被固定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今之明清故道,行水300年。
3.宿州市甬桥古河道遗址,是宋宿州隋唐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瓷器及生活用具,可看出繁荣。1597年黄泛,砀山县城被淹。运河遗址河道剖面,有黄河沙土淤积。由于隋唐大运河贯穿黄河,黄河的改道和历年决口,黄泛造成淤积,大运河渐萎,遭砀山县城命运。
4.元朝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均未实施。
5.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史称“花园口事件”。
运河改道
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运河的开凿和改造,缘于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和利用的不断深化。任何一条运河,都是按照人的意愿,在原先天然河湖的基础上,不断拓浚、开凿延伸的。无锡运河的历史,最早可以溯及太伯开凿的太伯渎,后又有吴王夫差、春申君黄歇的种种工程。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自无锡进入长江的船只,有些沿江南运河,有些则走锡澄运河。目前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现在能通航的里程只剩883公里了。
无锡境内的大运河流长40.6公里,历史上,它既是官方的“漕运”之河,也是百姓的生活之河。因为有了运河,无锡成为全国的水运中转中心、稻米集散中心。又因为旧时的运河直线穿越无锡城,形成“乌龟背”的核心水域,构织着两岸枕河人家一天天一幕幕上演不绝的连续故事。
1958年10月,无锡市、县组建大运河指挥部,整治上连武进横林、下抵苏州望亭的苏南运河无锡段。根据当年的方案,经过无锡市区的运河,自黄埠墩起改道,经由锡惠公园,穿越梁溪河后至下甸桥,长11.24公里。首先动工的是下甸桥到老鸦浜这段,完成土方58万余方后即停工。1960年,又从无锡县、江阴县、常熟县抽调大批民工开挖,但一年后工程又告暂停,1965年再度复工。1974年10月,老鸦浜到黄埠墩一段再度开工,1976年5月,此段工程定为国家重点工程。1983年底,新河道全部通航。目前大运河在无锡境内自五牧到望亭流长40.6公里,在市区的双河尖到下甸桥段长12.4公里。作为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去年的货运量已超过2亿吨。从去年底开始,一项更为壮观的工程,“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已经开始,未来的运河无锡段将达到内河三级航道标准,通航1000吨级的大货船。
大运河改道、整治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主要交通由水上行舟演变为路上跑车的年代,在河上造桥更是迅捷、便利无可回避的选择。根据正在实施的惠山古镇保护整治规划,锡山大桥西堍连结的锡惠路走向将有大的改变,它将从现在园外园的位置,沿西北至东南通向通惠西路。锡山大桥因为地理环境留下的遗憾,也终会有个时代性的变化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