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

时间:2023-04-28 20:33:36编辑:奇闻君

工作经历

1929年6月在清华大学任助教。

1934年4月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1941年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

1947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他与S B琼斯(Jones)合作研究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2年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同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9月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59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960年12月从苏联回国,1961年4月,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指导设计实验元件和指挥安装,于1962年,基本上掌握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4年12月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

1978年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2年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他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了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种荣誉证书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8]

王淦昌

科研成就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64年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1985年把研究方向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把原有的强流电子加速器改建成泵浦准分子激光的氟化氪激光器。经过不断改进,到1996年初,激光器输出能量达到了276焦耳,使中国准分子激光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英、日本、前苏联之后具有百焦耳级氟化氪激光器的国家,并使原子能院成为我国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技术以及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1]

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此外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力求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由此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53次播放00:51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逝世21周年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

王淦昌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4年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

王淦昌

国务委员张劲夫:

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

华裔科学家李政道:

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贺贤土

王淦昌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被国际上称为Great Wang。王淦昌先生的一生闪耀着科学智慧的光芒,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王淦昌先生的科学成就和品德修为,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2]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王淦昌虽然学术造诣很高,但是一直是勤学好问,只要自己不懂的就可以向年轻人请教,向年轻人学习。在60多年的核物理科研生涯中,他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地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3]

1998年遗体告别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起参加告别仪式。

1999年,为纪念王淦昌先生为我国科学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光辉的一生、高尚的品德及为振兴祖国的科教事业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遵照王淦昌先生生前的意愿及其亲属委托,经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设立“王淦昌物理奖”,将王淦昌先生的50万元人民币储蓄作为基金,表彰在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9]

2007年5月19日,纪念王淦昌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及纪念王淦昌先生百年诞辰书画图片展在常熟举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和王淦昌先生的女儿王韫敏女士应邀出席了此次座谈会。[4]

2007年5月27日,为纪念“我愿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11月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艾国祥在中国核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王淦昌星”运行轨道图铜牌送给王淦昌之子王德基。[5]

2007年6月18日,为纪念王淦昌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纪念王淦昌院士百年诞辰系列报告。[6]

2010年12月10日,在王淦昌逝世12周年纪念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收录了约150篇纪念文章和130幅图片,作为对王淦昌的永久纪念。[3]

上一篇:李仁

下一篇:光盘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