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殡仪馆

时间:2023-04-28 21:54:04编辑:奇闻君

初名薤露园,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上海西乡(今虹桥路、沪杭铁路西侧)购地20余亩(1.33万平方米)筹建,至民国3年(1914年)建成。不久,经润山病故,该园渐被沪杭甬铁路占用。民国6年,经润山之妻汪国贞在虹桥路南、张虹桥购地55.6亩(3.71万平方米),将园西移至此,更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民国23年9月,由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接办,改为公营。翌年,公墓面积扩大到122.8亩(8.18万平方米)。

万国公墓,地址虹桥路1290号。公墓四周小河环绕,正大门前架有小桥,桥上设铁门,上面镌刻“薤露园万国公墓”字样。墓地内芳草萋萋,鲜花似锦。大路、小道旁树木参天,绿荫覆盖,气氛庄严肃穆。

万国公墓旧景

作为名闻遐迩的上海一流公墓,墓葬者有清朝、国民政府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其中有曾任清政府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李鸿章之弟、曾任清政府邮政大臣的李伯行,清政府上海道台袁伯夔等。墓葬者还有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名人和进步人士,如宋庆龄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黎仲实,曾任孙中山、张学良和蒋介石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国民党上海招商局长赵铁桥等。民国25年,鲁迅逝世后,也安葬于此。

民国26年,公墓纪念厅堂内的家具摆设和园内大树被侵华日军抢劫盗伐殆尽,部分建筑被炮火毁坏。汪伪政权上台后,遂由其接管。抗战胜利后,又归国民党政府管理。

1949年5月解放后,公墓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接管,后划归市民政局。当时共有墓葬2600余座。公墓经修葺一新后,开办骨灰安葬业务。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墓遭到毁灭性破坏,墓藏几乎全被砸毁,花木和建筑无一幸存,墓地成了工厂和菜园。后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下,拆毁的宋庆龄父母合葬墓得到修复。1973年,市民政局收回包括宋氏墓地在内的30亩土地,恢复万国公墓,并在张虹路(今宋园路)新开东大门,建造外宾接待室、办公室等。1980年,又收回土地19.16亩,1981年,公墓收回全部土地,并扩大至151.95亩,万国公墓建有国内名人墓园和外籍人墓园。

1984年,万国公墓改为宋庆龄陵园。[1]

名人墓园

上海市万国公墓名人墓园,占地1.1万平方米,遍植花木,布局采用园林式,整个墓区一片绿草如茵。

鲁迅墓

民国25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因气胸导致心力衰竭而长逝于大陆新村9号寓所,遗体葬于万国公墓。鲁迅墓地处万国公墓东侧下区,占八穴位置,每穴长366公分、宽183公分,总面积53.6平方米。

鲁迅棺木由宋庆龄和茅盾夫人孔德祉在万国殡仪馆选定,楠木制作,深红色,左右各有两个铜拉手,棺内衬白缎,有枕,上加内盖,上半身为玻璃,下半身为薄板。鲁迅遗体穿白纺绸衬衫裤、咖啡色薄棉袍、白袜、白底黑面布鞋,外裹褐色棉衾,上覆绯红色面子湖色夹里的彩绣棉被。

10月22日下午4时半,鲁迅葬仪在万国公墓礼堂前举行。由蔡元培致辞,沈钧儒报告事迹,宋庆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章乃器、邹韬奋、萧军相继致词,胡愈之宣读悼词,许广平朗读题为《鲁迅夫子》一文致哀。向灵柩行礼默哀后,王造时、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献旗于柩上,旗为白缎锦旗,长202公分、宽103公分,上贴沈钧儒书写的“民族魂”三个黑绒大字。数千民众参加鲁迅葬仪。

鲁迅墓碑由夫人许广平亲自设计图样。又选出鲁迅民国22年为斯诺编译《活的中国》所摄的照片,由周建人去画像店烧制瓷像。鲁迅逝世周年时,水泥碑立于墓穴之后。墓碑呈梯形,瓷像嵌在墓碑上部。11月19日,许广平订购柏树21株,给坟地加土、种树、铺草,始成墓区设置。

八一三战火中,公墓遭破坏,鲁迅墓地杂草丛生,瓷像破裂缺损,树木稀疏不齐。后内山完造让人除去杂草,补种冬青树。民国33年,设法重新制换瓷像。新瓷像大小和原状相同,绘像风格略异。

民国36年夏,许广平设计绘制“鲁迅墓园图”,按图改建后的墓为正方形,南边正中入口,三步石级,迎面是4只(1大3小)供瞻仰者插花的胖肚形毛石花瓶,后是墓椁,再后为野山式墓碑,碑顶左右呈圆形,碑身斜向凿多条宽沟,碑面嵌有黑石板,上镶椭圆形瓷制鲁迅遗像,像下刻周建人所书“鲁迅先生之墓,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绍兴,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卒于上海”的阴文贴金碑文。墓四周,以毛石作围,沿围石遍植冬青,近冬青种12棵柏树,其中周恩来和许广平于民国35年种的两棵柏树移至墓左右方。原墓碑侧卧在墓穴右前方。1956年10月14日,鲁迅先生灵柩移葬到虹口公园新建墓地。

整个名人墓园设有99个穴位,共葬有名人15人。名人墓区的雕塑群体,造型设计具有纪念性、艺术性、整体性。

名人墓穴

有记载的中国名人墓穴

第一号墓穴:金仲华,男,浙江桐乡人,1907~1968年,上海市副市长;

第二号墓穴:杨杏佛,男,江西清江人,1889~1933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

第三号墓穴:谢晋元,男,广东蕉岭人,1905~1941年抗日名将;

第七号墓穴:王屏南,男,福建莆田(祖籍山西)人,1893~1950年,上海抗日义勇军负责人;

以迁

第八号墓穴:鲁迅,男,浙江绍兴人,1881~1936,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民族魂

第十九号墓穴:张乐平,男,浙江海盐人,1910~1992年,著名画家;

第二十号墓穴:周信芳,男,浙江慈溪人,1895~1975年,上海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

第二十一号墓穴:马相伯,男,江苏丹阳人,1840~1939年,复旦大学创始人;

第二十九号墓穴:周作民,男,江苏淮安人,1884~1955年金融家;

第三十三号墓穴:盛丕华,男,浙江宁波人,1882~1961年,上海市副市长;

第三十四号墓穴:颜惠庆,男,上海市人,1877~1950年外交家;

第五十三号墓穴:俞振飞,男,江苏苏州人,1902~1993年,上海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昆剧艺术表演家;

第五十七号墓穴:江绍基,男,江苏无锡人,1919~1995年,医学界杰出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七十二号墓穴:陈鹤琴,男,浙江上虞人,1892~1982年,儿童教育家;

第七十三号墓穴:杨度,男,湖南湘潭人,1874~1931年,政治活动家;

第七十四号墓穴:黎仲实,男,广东肇庆人,1886~1919年,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

外籍人

万国公墓原有外籍人墓区,“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76年起,陆续把葬在浦东公园的部分外籍人遗骨迁葬于此,共葬有25个国家的640位人士,大多为知名度较高的外籍人,其中有韩国临时总统朴殷植、军务部长卢柏麟等。“文化大革命”中迁到浦东公墓的内山完造夫妇,也在此时迁回。

内山完造于1959年9月应邀来中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典,不幸因脑溢血于9月21日在北京逝世。遵照其生前遗愿,遗体在北京火化后,骨灰护送到上海与已故夫人美喜子合葬在万国公墓。

内山完造墓于1967年迁到浦东公墓,1976年又迁回万国公墓外籍人墓区内。墓地面积由迁出前的4.5平方米扩大到36平方米,两座并列的桥式墓碑上分别刻着:“内山书店创立者内山美喜子之墓”、“内山书店结束者内山完造之墓”。墓前书形的碑上刻着作家夏?尊所撰写的碑文:“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吁嗟乎如此夫妇”。

1985年,为纪念内山完造诞辰一百周年,有关部门在新立的纪念碑上刻上日中友好协会顾问、作家小泽正元手书的中文正楷:“内山完造先生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精神永垂不朽内山完造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一九八五年九月小泽正元书”。翌年,在纪念碑上又镶嵌内山夫妇的合影瓷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万国公墓外籍人墓园。整个园内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环境整洁宁静。名人墓地及墓碑设计新颖庄重,造型各异,达到纪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上一篇:李曈曈

下一篇:济宁碳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