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兰的是什么民族
兰姓不是固定哪一个民族,许多民族都有姓兰的。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兰姓人口约104万。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另有很多兰氏是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蓝姓简化而来。
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
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
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正宗。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二、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四、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五、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1、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2、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3、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4、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六、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七、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
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八、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2、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九、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2、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十、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
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十一、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十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扩展资料:
兰姓名人有:汉武陵太守兰广;十六国有后燕皇帝兰汗、后燕北平王兰审,还有前秦将领兰殊;南朝梁有名将兰子云、兰钦;唐朝有登第兰承、真州刺史兰火逵,还有兰宗周;明朝进士兰侃、兰玉,诗人兰廷瑞;清朝有兰第锡等。
兰建:兰审的父亲,慕容垂的舅父,兰堤、(后燕废帝)兰汗、兰加难的长兄。
兰汗(?-398年):慕容垂的舅父,慕容楷与慕容盛的岳父。其兄长为兰堤、弟弟是兰加难。生有三子:太子兰穆、鲁公兰和、陈公兰扬。398年4月,兰汗建元称帝,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改元青龙。
兰加难(?~398年):后燕车骑将军。在家排行第四,也是最小的儿子。他的三个哥哥依次是:兰建、兰堤、后燕废帝(昌黎顺文王)兰汗。
兰审:兰建之子,慕容垂的表兄弟,后燕北平王。
兰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
兰子云:中昌魏人,南朝梁著名将领兰钦的父亲。天监年间,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随父北征,屡立战功,因为军功先后封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州刺史,进爵为侯,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衡州刺史。诏加散骑常侍,进号仁威将军,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
兰姓是什么民族
兰姓是多元族。在元代时期,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叫做阿尔斯兰,其子孙后代便以兰为姓氏;裕固族兰恰克氏的汉姓也是兰;另外还有现金回族、壮族、俄罗斯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兰姓成员,所以兰姓属于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姓氏榜上排名第154位。
兰姓名人有哪些
1.兰殊
兰殊是十六国时前秦人,原本是苻洛手下的将领,后来在举兵攻打苻坚时,由于兵败被俘,苻坚将兰殊赦免了,并任命他为将军,后期因为屡立战功而升任衡州刺史,任广州刺史时被人下毒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2.兰宗周
兰宗周是唐代的地理学家,湖北襄阳人,在明初时期担任官吏,后来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前往广西左、右江地区,去安抚少数民族的人民,不仅为人端庄,博学多才,而且乐于助人,洁身自好。
3.兰茂
兰茂字廷秀,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医药学家,通晓经史百家,精于医药,一生创作了《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隐君集》、《医门摩要》等著作,其中《滇南本草》是现存较早的一本书,包含了完备的地方本草。
4.兰第锡
兰第锡是清代时期的官吏、水利家,乾隆十五年中举人,后来被调任江南河道总督,在任期间始终致力于防洪治水,曾经在江苏、河南等地抢修过黄河护堤,最后因为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死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