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

时间:2023-07-02 04:28:06编辑:奇闻君

古代的计时方法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3、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4、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扩展资料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半盏茶的时间是多久

半盏茶的时间是5-7分钟。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盏茶是作为时间量词进行使用的,它所代表的时间为10分钟或14.4分钟,所以半盏茶的时间就相当于现在的5-7分钟。一盏茶这个概念出自于《僧祇律》,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喝一碗茶的时间,整个过程包括端茶、品尝、一饮而尽。

在古时候,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日,人们又将一日分为了十二个时辰,一时辰是两个小时,一共八刻,一刻是十五分钟,古时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钟一刻,约合15分钟一刻,一盏茶就相当于10-14分钟,它是两炷香的时间,而一分钟就是六弹指的时间,一弹指为十秒钟。

古代计时方法

1.日晷计时

日晷利用日影测得时刻,是古时候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然后人们就能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这种方法只适合晴天使用。

2.刻漏计时

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而出,此时格叉和关舌会上升,而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则会随水面下降,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3.更点计时

更点计时法出现在晚上,古人把一昼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比如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往下类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

上一篇:脸上皮肤粗糙

下一篇:美国动作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