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是怎样的?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姓乙,因此被后世称为曾侯乙,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曾侯乙能被后世晓知并引起考古学者不断考证其身份的原因是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被发现,以及在墓中沉埋了两千四百余年的大型国宝编钟的面世,震惊了世人,倾倒了世界。
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将这些编钟叫做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及其它乐器,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配制。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是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仅有的一座,不仅规模大,而且保存完整。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一万五千四百零四件,更有许多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共分四室,与乐队有关的是中间最大一室和东边次大一室;中间一室摹拟“殿庭”,东边一室则是“寝宫”。“寝宫”放墓主棺椁(guǒ)一具及殉葬女子棺木八具,并有为其他乐器调音用的“均”(今人也称“均钟”)一件,十弦弹奏乐器一件,二十五弦瑟五件,竽二件,加上一件悬鼓。这些显然是在“寝宫”演奏《房中乐》用的轻型乐队,是所谓“竽瑟之乐”,由竽和瑟为主组合成的比较清雅的音响。
曾候乙编钟“殿庭”陈设模仿现实中的宴飨场面。南侧靠边是一些礼器、饮食器,其前是一排三层编钟(曾侯乙编钟)。钟架东头安置一大型“建鼓”,面径90厘米。鼓架座上垂直竖一根长杆,鼓框从中间对穿过杆,使鼓面朝人(这样安置的鼓叫“建鼓”,一般比较大)。钟架西端拐向北形成直角,依然是三层编钟,占满西侧三层。“殿庭”的北侧是一排双层共三十二枚编磬。建鼓、编钟和编磬架组成一长方形的三条边(其中一条长边)。“殿庭”内另有二支竽,三支箫(十三管异径排箫),二支篪(chí)闭管,横吹,吹孔开口向上,但五个指孔开口不向上而向前枣相对于演奏者。这样开孔演奏,说明这种乐器与埙的关系更为密切),七张二十五弦瑟,有柄小鼓一件。
这些乐器在实际演奏时应排列于“殿庭”东侧,组成一个四边俱全的长方形乐队,这就是西周礼乐制度规定只有天子能用的“宫悬”。从队伍的排列来看,分开了高低音并突出了当中主奏旋律。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的效果。
曾侯乙编钟(战国),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全套钟架由二百四十五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整套编钟共六十五枚,由青铜铸造。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编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二十八个、阶名六十六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两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有五个八度,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编钟的出现,让人不由得对两千年前中国古代音律发达的程度充满了遐想,这么精美的乐器,这么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它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业的成就。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曾侯乙墓编钟简介
曾侯乙墓编钟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在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也是镇馆之宝,曾侯乙墓编钟的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六十五件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
曾侯乙墓编钟文物历史
曾侯乙墓编钟的甬钟正面和钲部都有曾侯乙乍持用终的错金铭文,表明钟的制作者和享用着都是曾侯乙,另外镈钟上的铭文记载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后,于在位第56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为编钟的铸造时间和墓葬年代提供了可以考察的证据,1984年7月在国家文物局的主持下成功复制出全套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文物特征
曾侯乙墓编钟的高度和宽度分别是273厘米、335厘米,钟架长748厘米,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量为203.6公斤,最小的种通高20.4厘米,重量为2.4公斤,整套编钟的重量为2567公斤,加上重架等部分合计4421.48公斤,钟架和挂钩达246个。
曾侯乙墓编钟的文物价值
曾侯乙墓编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宏伟、最庞大的乐器,也被称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经针对成套编钟进行调音,得来的结果是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具备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另外曾侯乙墓编钟自出土以来一共奏响了3次,分别在1978年7月26日,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