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调是什么戏曲?
不算京剧术语,水磨调为昆曲术语,梆子腔为秦腔、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术语。
相关介绍:
1、水磨调:
明中期由顾坚、魏良辅等艺人对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的昆山腔做了改革,被称为“水磨调”,文人按曲填词,昆腔唱遍大江南北,成为明后期以后主要的唱腔。
2、梆子腔:
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古代戏曲的起源
古代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艺术之一。同时,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分别代表了各个时代最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但中国古代戏曲并非是元代一个时期的艺术,它的萌芽、生长、繁荣,贯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大体有两条线索,一是从原始社会的巫术表演、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逐渐成为戏剧的主体。
另一条是由原始歌舞到汉魏隋唐的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演出,使得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宫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金时期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
水磨调
水磨音实际上是指水磨音,在戏曲中常被用来指昆曲,因为昆曲的腔调听起来细腻、柔软,很像南方人喜欢吃的水磨音汤圆,所以有了“水磨音汤圆”这个有趣的别称。水磨调以南方人特有的语言腔调,最初是以苏州方言为基础,结合民间音乐,节奏大多较慢,一字一顿就能唱出头、腹、尾三转,节拍最慢的甚至有四分之八拍,就像石磨慢磨小米一样,水磨调也因此而得名。
谁创造了水磨调。
早在明中期,水磨调就已诞生,但并非凭空而生,主要是由顾坚、魏良辅等人,将昆山腔改良后,即当时所称的“四大声腔”之一,逐渐流传开来,而昆山腔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保留至今的“四大声腔”之一,它吸取了其它三大声腔的特色,将昆山腔抑扬顿挫、绵软悠长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今天的水磨调。
苏州腔起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主要起源于当地的歌舞文化,唐宋时期昆山流行歌舞伎,民间常以伎乐为乐,直至明初,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苏州腔才得以广泛传播。
什么是水磨调呢?
“水磨调”是昆山腔改进而来,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旋律性,将昆山腔中清丽悠远的原声发挥到极致,使昆曲显得更加轻柔柔美,让人听起来就像水中的声音一样细腻;
演唱时,很注重咬字的圆润和清脆,音调的抑扬顿挫极为明显,讲究一种平上去入的回旋感。《浣纱记》之后,水磨音开始迅速流行起来,至明初已逐渐取代其它四大声腔,成为当时声腔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