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隐藏着哪些恐怖真相?
《饮酒》: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陶渊明20岁那年就开始官场生活,但一直都是做着低级官吏,29岁那年,又出任祭酒,不久又辞职归家。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同年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正式解印辞官,因受道家思想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他也过起了隐居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便是他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在追求宁静的生活时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桃花源记》当中的世外桃源,无论是景色还是住在里面的人,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祥和。
可要是仔细推敲起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有可能并不是描述世外桃源,如果结合古代玄学和现代的科学来看,《桃花源记》描绘的是死亡之后的世界,也就是阴间。
阴间的概念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古人认为人死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汉代时期,佛教传入,这才形成了十八层地狱的阴间体系,至于为什么会说陶渊明写的是阴间,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探讨。
首先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东晋,两晋时期,怪志小说发展相当快,鬼神体系深入人心,那时候也是兴起了贴门神辟邪,将《桃花源记》的诸多细节跟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里面的场景,更让人细思极恐。
《桃花源记》的开篇是借用武陵渔人迷路为切入点,其中一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是极美的,一连串的桃树,那就如同仙境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桃木又叫“降龙木”、“鬼怖木”,几千年来,桃木都有镇宅辟邪之说,《后汉书·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如法,以施门户。
在这些桃树当中,并没有其余的杂树,陶渊明又写“落英缤纷”,落花应该是在清明前后,此时的落花倒更像是家属在祭奠亲人挥洒的纸钱,武陵人通过桃树林之后,见一小村落,这里的来来往往,穿的衣服都跟外面的一样。
村子里面的人都是从秦国时期逃过来了,从秦国到东晋历经数代,服饰肯定不相同,这么可能穿的是一样的衣服呢?村子里面的人也没有听说过汉朝、晋朝,这说明村子的人从没有出去过,村子的衣服不可能来自东晋。
除非这些衣服都是祭品,武陵人待了几天之后便回去了,还沿途一路做记号,可再来寻时,却找不到回去了路了,这个村子诡异的消失了,南阳刘子骥,也去寻找过桃花源,但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或许刘子骥遇到了什么不该遇上的“东西”,当然《桃花源记》都是陶渊明的想象,不管是人是鬼,都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说明,陶渊明对于官场的黑暗,更喜“鬼”,恶“人”,或许这才是陶渊明的“真面目”吧。
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上语文课时,大家都学过桃花源记,上面把一个地方描绘成世外桃源的样子,与世隔绝,里面的人都不了解外面的情况,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但是有人提出桃花源记其实是死人国,这有什么不对?下一步奇闻君将为大家揭秘桃花源记恐怖真相!
《桃花源记》真相。
项目导航:
桃花源是一片墓地。
二是刘子骥的幻想。
三、网友恐怖猜测。
桃是墓地。
从桃花源出去时,刘子骥在路上留了记号,想按记号后再进。当他告知知县后,知县马上派人来找他,但却找到了一座古墓。
这篇文章描述中有一句“口若有光”,很可能就是佛教中看到阴身的光。并且“入室入地,初极狭”与人的墓葬规范相一致。在古文中,“阡陌”有通向坟墓之路的意思。
所谓“房舍俨然”,就是房子整齐划一,而在墓地里,墓碑整整齐齐地排着,刘子骥也许是误入古墓产生了幻觉。
幻想中的刘子骥
一般古墓中都会有各种机关和毒气,刘子骥很可能进入古墓后产生幻觉,出来后便以为自己到过那里。
而且后面还有很多人进去找,但都没有任何结果,估计是被里面的毒气和机关给暗算到了。之后知县亲自带人去找,想要独吞内宝。
那里虽死了许多人,但知县还是让自己的人到前面去探路,以便知县能贪图更多的财宝,但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后面的人就不愿往前走,只好放弃。但是由于里面可能有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剩下的人出来不久就会死掉,所以后人就把那个地方称为“死人国”。
网民的恐怖猜测
一、桃花源人实际上是在打猎,放渔夫回去就是为了让他把人带来,然后让那些人代替他们,永远留在桃花源,原来的人要去投胎重生。
渔夫其实已经死了,只是因为对人间的留恋,所以在三途川逆水行舟,最后又回到了人间,但因为是死神,所以最后又回到了地府。
后人欣然规约,未能成行,寻病终。那大概只有死人可以进入,活着的人无法到达,而那里也许就是灵魂生存的地方。
可以说,网友们的脑洞太大,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才写成的,是他自己建构的。因为它已经被构造了,所以肯定不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