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是一场怎样的战役?
说起“崖山海战”,我想大多数的朋友耳畔旁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也就是在崖山海战以宋军兵败之后,将近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成为了历史,并且是中原文明第一次完完整整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意味着中华文明从此不复存在。那么,这种说法真的合理吗?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发生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是南宋抗元的最后一场战役。
说起来讽刺的是,发动这次战役的并不是蒙古人,而汉人张弘范。
公元1279年,一退再退的宋军已经走投无路了,退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市崖门镇),而元政权似乎是要对宋军赶尽杀绝,派大将张弘犯率军追至崖门,对宋军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崖门镇位于入海口,东靠崖山、西接汤瓶山 ,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即便是占据地势,上天也没有给宋军翻盘的机会,最终,元军以2万军队、50艘战船对宋军20万军民、1000艘战船,宋军全军覆末,大臣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不愿小皇帝再受“靖康之耻”被俘做阶下囚,便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其余十万军民也陆陆续续的填海殉难。至此,大宋正式灭亡。
为什么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
首先,这句话的出处不是在元朝,而是在明朝末年,由南明遗民钱谦益所写,其原处如下。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山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他之所以写出这首诗,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崖山海战中的宋民一样,都是面临亡国灭种、被异族统治的危机。悲叹神州沦陷、山河破碎。
但是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传,直到日本人为侵华找借口,炮制出“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一满富政治色彩的口号。之所以说他富有政治色彩,是因为侵华日军为找侵华借口,笼络人心,称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唯一继承者。
不难看出这一口号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政治色彩,也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中华文明至今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征服的只是中原国土,而非中华文明。相反,他们在征服中原国土后便被汉化,被中华文明所征服。无论是宋灭还是明亡,也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中华文明一直在延续着,从未中断过。
崖山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
崖山之战发生在宋朝,1276年2月5日,宋恭帝宣布退位,年仅7岁的赵昰登基,他当上皇帝后,元朝加快了消灭宋朝的步伐。1277年,福州沦陷,宋瑞宗准备逃往雷州,但是没有想到遇上了台风,后来又和元军相遇,左相独自前往占城借兵,宋瑞宗没有坚持到他回来就死于海上。
宋瑞宗去世后,7岁的赵昺登基,当时左丞相和太傅护送他逃到了崖山,在此处成立了据点准备抗元。与此同时,文天祥率领部队阻击元军的进攻,宋军士气大振,可元军的增兵很快赶到。文天祥退到广东后,继续和元军作战,后来被元军所俘。宋军和流亡政府也只能逃到了崖山,准备做最后一搏。
崖山海战过程
太傅张世杰下令将陆地上的房屋、据点、宫殿全部烧毁,然后把上千艘船只用大绳索连成一字形,小皇帝的龙舟位于军队中间。战斗开始时,元军想要用火攻,但宋军把船只的外身涂抹了一层泥,然后每一条船上横放了一根长竿用来抵抗元军。元军就改变了作战方案,他们断绝了宋军上陆地的道路,宋军被迫捕鱼充饥和吃干粮。
后来两军激战数日,宋军损失惨重,并未打破元军的封锁。元军就找准时机从四个方向发起突袭,他们用帆布遮蔽船只,在大雾天气的掩护下出现在宋军前面,宋军无力抵抗,阵脚大乱。陆秀夫看见宋军无法突破,就背着赵昺投海自尽。《宋史》中记载,七天后海上有十多万具尸体浮起。